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暑证之二:大暑天能不能喝口冷饮?

发布于 2024-07-18 · 浏览 2427 · 来自 Android · IP 山东山东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icon四川-海天 已点赞

我小时候啊,家在鲁西南,那地方比现在沿海地区夏天热的多,而且干燥,大平原,全是细沙土,大热天风一刮,满天都是热沙粉。那时候家里穷,放学回家就盼着赶上集市,大集到处都是人,镇中间十字路口有一个姐姐在那买酸梅汤,每次看到我她都会给我一杯酸梅汤喝,又酸又甜,冰冰凉凉,一口下去,从头爽到脚,浑身毛孔都舒服,全部细胞都在呻吟,太舒服了,实在太舒服了!

我就问,谁,哪个人,大夏天热的要死的时候,没有喝过冷饮,吃过雪糕的?大家伙都在大夏天吃过喝过的东西,怎么现在在某些中医大家嘴里就成了错的,甚至说不仅不能喝冷饮还应该嚼姜片喝羊汤呢?

我就问,你们这些人嚼姜片喝羊汤,不臭嘴吗?

那大家伙都在夏天体验过的事实,和很多中医大夫宣传引导的养生之道,两者发生了矛盾,这两边,哪个对哪个错,对错的道理又是什么呢?

道理在天地,也就是自然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这个天地的自然运行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说天地,其实是指大地之上天空之下这么个空间,而不是天地本身,为什么,因为清气上升为天,天是清阳之气的集团,浊气下降为地,地是浊音之气的集团,天地之间才是我们生存的主场。

天地之间,是阴阳二气交通流动的场所,交通流动随着季节变化有如下的规律:

从冬至开始,阳气就会上升,顺带托举着阴气也开始上升,所以从冬至开始,气温逐渐温暖,越来越热,一直到夏至达到最热,热得要死,同时,空气湿度也越来越大,从干燥变成湿润,从湿润变成潮湿,到了夏至是又热又潮。

这个过程,内经叫“阳生阴长”,以阳为主,阳气占据主动地位,阴气被动的跟随阳气而动。

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下降,顺带牵引着阳气也开始下降,所以从夏至开始,湿度逐渐弱小,越来越干,一直到冬至达到最干,干燥得要死,同时,空气温度也越来越低,从炎热变成凉爽,从凉爽变成寒冷,到了冬至是又干又冷。

这个过程,内经叫“阳杀阴藏”,以阴为主,阴气占据主动地位,阳气被动的跟随阴气而动。

阳气多少主寒热,阴气多少主润燥。

这个变化规律已经千万亿年了,从天地形成就是这个变化过程,我们说规律随着季节而变,其实是我们人类把这个变化的不同的阶段定义为不同的季节。

这个大的变化规律,孕育了天地间的万物,万物本来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必然也随着天地的呼吸而呼吸,随着天地的舞动而舞动,其中,就包括人类。

人类的身体,在天阳上升的时候上升,天阳外散的时候外散,在地阴下降的时候下降,地阴内敛的时候内敛。

这叫天人合一,所谓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小天地随大天地之动而动。

所以,当冬至时,是阴气收敛阳气到大地之下,从而干燥寒冷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被阴气收敛到人体的中下,那这个时候,从阳气的角度来看,人体是外虚而内实,外边少里边多。

当夏至时,是阳气托举阴气到天空之上之下,从而炎热潮湿的时候,人体的阴气也被阳气托举到到人体的上外,那这个时候,从阳气的角度来看,人体是外实而中虚,外边多里边少。

我们看《灵枢·九宫八风》有这么一段: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这段话太乱了,看的人头晕,这不要紧,就像易经六十四,皆出于乾坤一样,我们只要抓住这八个风里边两个最极端的风就可以了,这两个风分别是大弱风和大刚风。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一年四季,什么时候的风绝大部分是从南方来?夏季,夏季的风是什么风?是暑热之气流动形成的风,而暑热对人体形成了什么影响?这个时候的人体阴阳二气奔涌向外,导致中虚不足,人体虚弱,所以这个风叫“大弱”风,大弱,并非风导致弱,而是天时导致。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一年四季,什么时候的风绝大部分是从北方来?冬季,冬季的风是什么风?是寒冷之气流动形成的风,而寒冷对人体形成了什么影响?这个时候的人体阴阳二气收敛向内,导致内实而外虚,人体阴阳不散,所以这个风叫“大刚”风,大刚,并非风导致,也是天时导致。

其余之风,从这两个风往外延展变化推理即得。

回到单纯夏季这个暑热天气,通过以上推理我们知道,大暑天人体是外实内虚,中气相对不足,如果忽略掉具体形体结构这个东西,单纯从阳气分布的角度来看,好像人体就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洞”,内经形象的把这个“洞”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内洞”。

在内洞形成的前提下,很多人这个时候如果过食寒凉,就会腹痛泄泻,形成夏季的寒气直中,所以中医大家们说,夏季不应该吃凉东西,而应该嚼姜片喝羊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腹泻二十多年,怎么得病的呢?这个人呐,原来是个窑厂的工人,窑厂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了,窑厂,就是专门烧砖烧磁的,烧砖的窑厂有一个占地一亩大的炉子,里边非常热,最起码50多度,这个人是专门在窑洞里用铁爪子拿砖的,有一年的夏天,他在窑洞里边干了一天活,出来以后喝了一脸盆凉水(他自己的夸张说法),当晚腹痛急泻,从那以后就落下了一个腹泻的毛病。

我们看这个人他当时集中了几个因素:

第一,夏天;第二窑洞巨热,第三过劳;

在比暑热更热的环境中从事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他的中气虚弱到什么程度?在这么虚弱的情况下,喝凉水,当然就会寒气直中脏腑,凉遏冰伏,盘旋不去,进而血瘀不通,导致久病。

同样还有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则新闻,说有一个帅小伙,喜欢运动,有一年的大夏天打了一下午篮球,大汗淋漓,又热又渴又累,买了好几瓶冰可乐,一气儿喝完,躺在树荫下就睡着了,等到家人发现的时候,人已经没了,死亡内因与上面这个人是一样的。

但是,凡事都有一个但是,但是什么呢?但是,一般来说,人体的这个“内洞”并不严重,很难达到内里的这个空洞空到空空荡荡的程度,以上两个栗子,那是有特殊条件才能形成的。

我们说那些个中医大家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们说的绝对化了。绝对在什么方面?绝对在,他们把人体的阳气,看成了一个静态的东西,他们认为人体的阳气就那些,用一点少一点,用完了就欧沃,但实际不是这样。

人体的阳气来自于哪里?来自于饮食水谷,是饮食水谷变化生成了人体的阳气。人体的阳气是不是永远就呆在人体里?也不是,阳气是用的,阳气用完了,都会通过体表散出体外。这样看的话,人体的阳气是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是动态的。虽然这样的阳气,仍然符合天地自然规律,但是,夏季阳气是否内洞到空空荡荡,那得看人体阴气的充足与否。

阴气主收敛,夏季虽然阳气带着阴气往外跑,但是阴气不愿意啊,它是要往里跑的,因为它要是要往里跑,所以它是一直拉着阳气不要跑太快。如果人体的阴气充足,那阳气就不那么跑太快,就能更多的留在体内,就能在内洞的位置保留更多的阳气。

只要保留更多的阳气,那么脾胃就有足够的力量用来消化饮食,饮食精微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阳气,那这样,阳气散发的快,产生的它也快呀,内洞就不会太严重,内洞不严重,吃点凉的喝点凉的有问题?

所以说,夏天我们喝冷饮吃雪糕一点问题都没有,别被某些中医大家们吓唬住了,但是,前提是:

不要在大汗之后喝冷饮,

不要在过劳之后喝冷饮,

不要在饥饿同时喝冷饮。

只要没这三点,喝点没事。

最后编辑于 2024-07-18 · 浏览 2427

17 14 2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