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学教材总被吐槽不好用……第十版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陈孝平在《医学与社会》杂志发表《当今我国医学教育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言辞犀利地指出,应关注医学类教材建设的问题。
出版社是否有能力出版发行医学教材,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资质审核标准……很多专家教授,甚至院长、校长、书记都积极申请当教材的主编或编委,这是好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 有些专家不够负责,不认真或不亲自撰写书稿,叫学生或助手代写;② 有些专家虽然很认真,但水平有限,写出的书稿不能用;③ 有的专家既没有水平也不认真。
陈孝平院士同时也是《外科学》教材的主编。「根据我的经历,有的作者编写的章节,来来回回要修改 6、7 次,仍很难达到要求,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的教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听闻国内第10版临床医学本科教材出版,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套书,也不知这个“标志性”(第10版这个数字)的版本有否带来我们医学教育的变革。就趁这个机会,来聊聊国内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为国外(如美国)的医学教材不存在全国统一教材,所以我们国内统一教材的编写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由于这个教材不仅是我们广大医学生行医的指南,也是考试的指南,所以有可能很多人从医一生中都会深受其影响。
国内教材的第一个问题:固步自封,没有和国际主流接轨。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也是引起其他问题的主要源头。以《诊断学》为例,一直到最近第九版教材,仍然没有将最基础的统计学一些概念引入诊断学。如“贝叶斯定理”(我想国内的老师和医学生几乎没几个人听说吧),如“似然比”(我上课时问过大四同学,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你去看看国外的诊断学教材,不管是哪个,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并且会贯穿在整个诊断学的内容中。

(上图 推荐大家看的两本关于诊断学的外国教材,以及里面提到的似然比的应用)
现代的诊断学早已不是以前哪种粗浅的教你几个体征、或者非常浅显地问几个病史就能上好诊断学的时代了。心衰不是要等到端坐位呼吸才叫心衰,慢阻肺也不是一看到桶状胸就是慢阻肺(我们居然有的老师说桶状胸是慢阻肺最重要的体征)。但是国外的教材会告诉你心衰的诊断中既往有心衰病史、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的价值要远比端坐位呼吸意义更大;慢阻肺中呼气时间超过6秒、Hooover征比桶状胸更有意义。

慢阻肺患者体征的似然比

心衰病人病史和体征的似然比
第二个问题:术语不准确。
还是以慢阻肺为例,我们《内科学》教材中慢阻肺这个章节,在描述慢阻肺体征时写到一个矛盾运动,在我们国内的指南中也是这样写的。好吧,我请问什么是矛盾运动?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亦或是这样的?

我们的编者是想让我们的同学以为是哪一种?
不要自己写得明白,但是读者却看不明白理解错误,这样的错误我们又不是没经历过。
另外,用词如此不准确,怎么可能和全球的同行交流?你用反常呼吸(或者矛盾呼吸)的英文(paradoxic breathe)去检索一下,看看检索出来是什么内容。英文网站写的所谓矛盾呼吸多指的是膈肌麻痹或膈肌瘫痪导致的一种呼吸运动异常,并不是指慢阻肺的呼吸运动。

HOOVER征—在国外教材就是专指慢阻肺呼吸运动的体征,它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Hoover征,上面两张图是正常人吸气和呼气;下面两张图是慢阻肺病人的吸气和呼气。
就因为是个外国名字,就不敢提了吗?就如此介意吗?还是怕我们同学接受不了?还是编写自己不知道?我们如果要学会和国外同行交流,就必须要准确表达各种术语,要接纳很多由外国人名命名的术语。而这样的习惯要从本科阶段开始。
第三个,编写枯燥,缺少图文。
我们国内教材相对于国外教材是薄了,不是厚了。网上一个个炫耀医学教材厚的人在我看来要么哗众取宠,要么就是无知。就你学的那点东西,你有底气应付临床工作吗?那个大医院的医生不是要看比这点多几十倍的文献,比教材厚几倍的书籍,就内科学1000页出头也叫厚?太薄了,好不!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教材让同学们如此之痛苦呢?问题其实出在我们的教材没有讲清楚、讲透彻。之所以没有讲清楚,除了篇幅限制之外,关键就是缺少足够的图表。以前面所具的Hoover征为例,与其用一堆文字来描写(况且还没用文字说清什么是慢阻肺矛盾运动),不如用几张图片就能让人过目不忘。
以国外经典的西氏内科学为例,看看里面大量的图表,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让我们阅读起来不会太辛苦。而里面有很多解释性的文字也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第四个,临床实际应用的实用性差。
仍以诊断学教材为例,我们教材讲症状学,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同学如何问病史,我们很多老师也不会问病史。我举个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为例,我见过的同学没有一个能有条理地把病史问清楚,难道这能怪同学们吗?不能,因 为你们很多老师自己也没问题清楚,因为教材里没有告诉他(她)如何问?导致我们临床工作中,咳嗽的诊断能力很差。
来,让我们看看国外教材是怎么样手把手的教大家问病史?


呼吸困难病史询问
怎么样,够实用吧!你把这些问题抄下来,到临床上,拿着纸条问十个病人后,你是不是也学会问病史啦?也不会丢三落四了吧。
最后,我想说,我是非常期待我们的教材进行大幅度的变革,也希望人民卫生出版社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勇敢启用年轻一代的医学专家来编写更高质量、更符合现代潮流的新教材。
最后编辑于 2024-07-16 · 浏览 4.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