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论著 | ≥35岁居民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研究:基于赣南慢病队列调查数据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正在逐步升高,2014—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百万人群项目发现35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3.8%[3],与2002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的18.6%相比显著升高[4]。一项研究预计2010—2030年我国人群因血脂异常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将增加920万例[5]。血脂异常不仅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还与饮食密切相关[2,6-7]。传统的营养流行病学方法关注的是单一食物或某个营养素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8-10],然而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消耗单一的营养素或食物,这使得区分个别饮食成分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近年来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饮食整体的角度出发,探索膳食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7,11-12]。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受到经济发展速度和传统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各地所特有的膳食模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13]。因此本研究拟对赣南慢病队列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赣南地区≥35岁居民目前主要膳食模式及其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为科学制订针对赣南地区居民的营养政策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数据来源于赣南慢病队列2020年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根据赣州市的行政规划,将赣州市分为18个一级抽样单位,从中抽取7个一级抽样单位入样;将入样的一级抽样单位所管辖的社区、乡、镇组成二级抽样单位,再从二级抽样单位中抽取21个区、乡、镇入样,从入样的二级单位随机抽取样本,共调查1 837名。纳入标准:(1)≥35岁当地居民;(2)无精神类疾病,能配合调查。排除标准:(1)膳食数据缺失;(2)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不全。最终纳入1 508名,调查有效率为82.09%(1 508/1 837)。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经赣南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9129),所有研究对象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情况、个人疾病史等。(1)膳食调查量表参照食物频率问卷简表,并结合赣南地区饮食习惯进行修改,收集调查对象近1年≥内各食物类别的摄入频率和食用量,从而计算各食物类别每日平均摄入量。(2)食物频率调查表归纳为谷物(米、面等);禽畜肉类及其制品;水产品(鱼、虾、蟹等);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腌制类食物;甜食;粗粮(玉米、燕麦、薯类等);豆类及豆制品;蛋类等11类食物。
1.2.2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
1.2.3 实验室检查: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包括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生化指标采集及测定由赣州市仁心体检中心全程参与。
1.3 指标定义
1.3.1 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2],未服用降脂药物情况下,TC≥6.22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TG≥2.26 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LDL-C≥4.14 mmol,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DL-C≤1.04 mmol/L,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脂异常是指上述4个指标中存在1项及以上异常或者目前正在服用降脂药物。
1.3.2 BMI分类:根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14],BMI<18.5 kg/m2为偏瘦,18.5~23.9 kg/m2为正常,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
1.3.3 疾病史:(1)糖尿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15]定义为未服用降糖药情况下,FPG≥7.0 mmol/L或HbA1c≥6.5%,或目前正在服用降糖药物;(2)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6]定义为在未用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3)心脏病定义为心脏发生病变的疾病总称[17],心脏病史诊断根据调查对象自我报告为是否被医疗机构诊断为心脏病或正服用相关治疗药物。
1.3.4 膳食情况:食量以同龄人饭量为参照,进行答卷;饮水量以每日饮水是否超过1 L(一般)作为参照,超过为充足,不超过为不足;饭菜口味(咸淡)是否偏重通过与一般家庭饮食习惯相比,由受试者自行评判。
1.3.5 行为习惯:吸烟定义为每天至少吸烟1支,持续半年及以上;戒烟指曾经吸烟,现在不吸烟且持续3个月及以上[18]。饮酒定义为现在规律饮酒,且饮酒量折合成白酒相当于50 g及以上者;不饮酒指半年内饮酒量非常少或不饮酒的人群;戒酒指以前曾规律饮酒,但不饮酒状态在半年以上[18]。体育锻炼频率指每周参加使心跳加速、微微出汗、每次持续30 min以上的体育锻炼的次数[19]。
1.4 质量控制
在流行病学调查前进行预调查,针对流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并完善调查问卷。调查开始前组织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和过程,统一相关表格填写要求。问卷回收时及时进行漏项检查与补填。数据收集后,采用双人双录入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增加数据录入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运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数据检查整理后采用双人独立录入,使用SPSS 14.0进行数据清洗与分析。计数资料以名(%)表示,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采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选择特征根>1,根据因子可解释性和食物模式中所含食物的特点对膳食模式进行命名,并且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不同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再按照因子得分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Q1、Q2、Q3、Q4 4个亚组。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关系。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赣南地区不同特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比较
2.1.1 一般资料与血脂异常患病率:1 508名调查对象中男484名(32.10%)、女1 024名(67.90%),平均年龄为(55.1±7.7)岁;婚姻情况以已婚为主[1 443名(95.69%)],初中及以下1 079名(71.55%),体力劳动者1 106名(73.34%)。血脂异常人数544名,患病率为36.07%(544/1 508),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性别标化患病率为36.37%。不同性别、婚姻情况、文化水平、职业种类赣南地区≥35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行为习惯与血脂异常患病率:在调查对象的行为习惯中,饮水量充足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饭菜口味、食量、体育锻炼频率、睡眠时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1.3 BMI、疾病史与血脂异常患病率:不同BMI、心脏病史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膳食模式的建立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结果为0.692,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1。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种膳食模式,将因子负荷绝对值>0.2的因子纳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碳水-蔬菜-水产品类、粗粮-水果-奶类、禽畜肉-腌制品类、蛋类-豆制品类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8.576%,见表4、5。


2.3 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
以调查对象有无血脂异常为因变量(赋值:有=1,无=0),分别以4种膳食模式不同分组(赋值:Q1= 1,Q2=2,Q3=3,Q4=4)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性别(赋值:男=1,女=2)、食量(赋值:偏多=1,一般=2,偏少=3)、饮水量(赋值:充足=1,一般=2,不足=3)、吸烟(赋值:吸烟=1,吸烟,不是每天吸=2,不吸烟=3)、BMI(赋值:偏瘦=1,正常=2,超重=3,肥胖=4)、糖尿病史(赋值:有=1,无=0)、高血压史(赋值:有=1,无=0)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Q1水平,赣南地区蛋类-豆制品类膳食模式Q2、Q3水平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较低(Q2:OR=0.648,95%CI=0.478~0.879,P=0.005;Q3:OR=0.616,95%CI=0.454~0.836,P=0.002),见表6。

3 讨论
本研究共提取赣南地区居民4种膳食模式,分别是碳水-蔬菜-水产品类、粗粮-水果-奶类、禽畜肉-腌制品类、蛋类-豆制品类。与哈尔滨[20]、重庆[21]、贵州[12]等地区膳食模式均不同,表明各地区居民膳食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不同学者对于膳食模式的命名方式和研究所需的食物类别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赣南地区的膳食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35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6.07%,性别标化患病率为36.37%,高于全国血脂异常患病水平[3],相比2016年刘丽华等[22]报道的赣南地区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24.37%)呈明显上升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饮水量充足、无高血压史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更高。谌红珊等[23]认为总水摄入量超过2.4 L/d为血脂异常保护因素,能够有效地改善血脂异常患病风险,本研究结果与之相反。本研究定义的饮水量充足为1 L/d以上,而赣南慢病队列流行病学调查时间为暑期,由于天气炎热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居民饮水量充足的现象,导致饮水量充足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更高。在高血压史方面,我国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而知晓率相对较低[24],本研究调查对象以农村居民为主,可能存在居民不知道自身高血压患病状况。同时考虑到自身高血压患病严重程度,小部分调查对象会在调查前晨起服用降压药物,而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的血TG水平均显著升高[25]。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表明有糖尿病史是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在于糖尿病史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缺乏等导致体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底物增加,同时胰岛素依赖性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最终导致TG和富含TG的脂蛋白水平升高[26]。
既往研究证实,血脂水平受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疾病史等因素共同影响,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27-28]。因此本研究通过控制与血脂异常相关的混杂因素后,发现蛋类-豆制品类膳食模式表现出降低血脂异常风险的作用,这一结果与WOO等[29]和陈冲等[30]报道的结果相似。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鸡蛋中的某种成分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31],卵磷脂可以优先结合到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中来增强HDL的功能[32]。另一项动物实验证明,蛋黄中的HDL可以显著抑制体质量增长、减少腹部脂肪组织堆积、抑制TG、TC、LDL-C积累,同时增加HDL-C水平[33]。豆制品降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与其富含异黄酮类物质有关,异黄酮类能提高HDL-C、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肝X受体α、ATP结合盒式蛋白G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表达从而参与胆固醇的稳态[34]。除此之外豆制品还可以提供膳食纤维,杂豆膳食纤维减少膳食中TC的吸收,增加食物在肠道内的过渡时间,吸附胆酸盐和阻隔TC,促进TC的排泄;对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对内源性TC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血脂水平下降[35]。
研究未发现碳水-蔬菜-水产品类、粗粮-水果-奶类、禽畜肉-腌制品类与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对于碳水-蔬菜-水产品模式而言,多食用蔬菜和增加水产品摄入等健康膳食行为对于是血脂异常患者有益[30],但是这种膳食模式也包含了高碳水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多,这可能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高碳水化合物与TG的升高有关[36],碳水化合物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胰岛素的作用控制体内营养素,调节脂肪分解及脂蛋白组装和加工,从而影响机体血脂水平[37]。而粗粮-水果-奶类膳食模式中,所包含的3种膳食常是大众普遍认为对于血脂有益的,这可能与食物种类选择和烹调方式有关,在之前进行的人群调查中,部分居民会选择食用淀粉含量较高的粗粮、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和全脂牛奶等,而部分居民为了提升口感,在烹调食物时,也会选择增加油脂类物质和调味品的添加量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增加血脂负荷。在禽畜肉-腌制品类模式中,畜禽类与血脂异常之间没有关联,该结果与谢思思等[38]和张婷等[39]报道的结果一致。并且在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居民仅在正月过年期间摄入腌制品,因此该饮食习惯可能对该地区居民整体血脂水平无太大影响。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饮食习惯根据居民的回忆进行填写,可能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2)即使考虑了一般资料、行为习惯、疾病史等混杂因素,但仍然可能存在未考虑的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3)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确认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因果关联。(4)调查对象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其畜肉的平均摄入量低于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综上所述,赣南地区≥35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提取了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碳水-蔬菜-水产品类、粗粮-水果-奶类、禽畜肉-腌制品类和蛋类-豆制品类,其中较高水平蛋类-豆制品类膳食模式可降低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应倡导赣南地区居民合理膳食,可适当增加蛋类和豆制品的摄入。膳食模式作为当地居民的实际饮食情况,考虑了各食物或营养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首次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赣南地区膳食模式,描述各膳食模式的食物构成,探讨膳食模式与赣南地区居民血脂异常患病之间的关联,为今后赣南地区居民血脂异常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2024-07-11 · 浏览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