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揭开惊天黑幕!食用油里掺入煤油,对身体到底有多大危害…
01.《新京报》揭开惊天黑幕,令人瑟瑟发抖!
7月2日,《新京报》报道了一些装运过煤制油的罐车在没清洗的情况下,直接装运食用油。
这一行为在油罐运输行业内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为了揭开这一行业黑幕,《新京报》从今年5月开始,对罐车运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许多罐车司机在长途运输煤制油后,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空车返回。
他们会在附近寻找其他液体货物进行运输,比如糖浆、大豆油等食用液体,只要有单,他们都会接。
煤制油是一种化工液体,罐车装载后,罐体内不可避免地会有残留物。
如果不清洗便装载食用油,这些残留物将混入食用油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进行抽查,或者食用油厂家没有要求检查罐体是否干净?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双方都存在节省成本或图省事的心理。
罐车司机为了节省开支,通常不愿花费三四百元每次清洗罐体。
一个月下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司机在长途运输中,货物种类不固定,拉完煤制油后,可能会继续拉食用油。
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不清洗罐体内部。

司机与厂家验货人员之间的关系也让人担忧。
据汇福粮油集团工作人员透露,厂内验货人员只是询问司机最近拉的三次油是什么油,并不要求罐车专拉食用油,只要求罐内干净。
然而,部分司机会昧着良心回答最近拉的都是食用油,厂内验货人员也不认真检查,只是走过场,罐内情况他们也不清楚,只在罐车出油口检查一下。
这种松懈的检查方式让司机摸透了厂家的漏洞,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不清洗罐内残留物,只擦拭出油口以应付检查。
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该公司要求运输食用油的罐车需为专用罐车,并标有“食用油专用”标识。
然而,司机对此早有准备,他们只需将以前的标识贴上白纸盖住,再在另一个位置喷涂上食用油的标识即可。
厂家的检查流于形式,司机也随意编造事实,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已成常态。

《新京报》的跟踪调查揭露了罐车混装问题的严重性,有关部门应严查、严肃处理罐车司机及厂家负责人。
若不严惩,司机和厂家将继续走过场应付检查,使得《新京报》的调查功亏一篑。

令人担忧的是,司机和厂家验货人员难道没有想过,某天自己餐桌上的食用油也可能是这种混装后再灌装到小瓶中的劣质油吗?
他们不怕影响自己的健康吗?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让每个消费者都能吃上安全、放心的食用油,我们应坚决抵制使用混装化工煤油的食用油,并呼吁有关部门严格监管,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02.食用油里掺入煤油,对身体到底有多大危害?
据新京报记者长期追踪调查后发现: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自己不知道,往往在出口时被国外检测机构检出问题严重时国人才知道。几年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闻,知名品牌被检测出矿物油超标,这是怎么回事儿?

2017年3月9号,根据界面新闻的媒体报道:继德芙被爆出矿物油超标之后,海天、老干妈、老干爹、友加等多款油辣椒产品被优恪网送到德国实验室检测出矿物油超标、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
知名企业不服,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用国家检验合格的可靠渠道进的原料,不可能啊?!
让我们回顾下多年前这几家出口欧盟的产品的检测结果吧。
被查出的这些物质均违反了欧盟或美国的相关标准。例如,欧盟对于矿物油的标准为中低黏度MOSH类物质(碳原子数为C16~C35),而X宏、好X家、老X爹、老X妈、X加等9款产品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C17~C35的MOSH/POSH含量超过4毫克/千克),海X私房豆豉酱(香辣)豆豉油辣椒1款产品矿物油含量大幅偏高(C17 ~ C35的MOSH/POSH含量介于2 ~ 4毫克/千克之间)。而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增味剂也均是超过了欧盟的相关标准。
那含有这些成分对人体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的评估报告显示,中低黏度的MOSH类物质能在动物体内积聚,并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中产生微肉芽肿。而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中的一些物质有可能会致癌。
中国的专家当时怎么认为呢?

山东生态健康研究所所长孟祥兵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矿物油泛指除植物油以外的石油烃类产品,企业添加矿物油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改善食品外观,节省生产成本,但其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如长期摄入可引起消化系统障碍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过量的摄入后,人体会出现中毒性的症状,还会引起包括神经衰弱在内的一些神经性性的疾病,严重时会引起肺部的疾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那么专家认为这些矿物油来源于哪里呢?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在“人民网”的“健康与生活”中发布的文章《矿物油的那些事儿 矿物油对人体健康有害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食品中的矿物油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污染和包装材料的迁移,比如用含矿物油的颜料、油墨印制食品包装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油作为加工助剂,或以矿物油作为润滑剂等。
呵呵!
专家也不知道来源于哪里,只能靠猜,而且是一味地往企业身上找问题,从没想到原料和运输环节。
真正揭露真相的,却是靠一个多年来值得尊重,但却迫于大环境原因人数越来越少的的职业:调查记者。
据新京报记者长期追踪调查后发现: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据报道,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为了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有些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体是否洁净,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图片来源:新京报
据介绍,如果卸完煤制油不洗罐的话,通常罐内会残留几千克到十几千克不等的煤制油。除了煤制油,像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这样的非危化品液体,普通货罐车都可以运输。即使卸货时食用油收货方会取样检验,由于检验项目有限,如果食用油中掺入其他杂质,普通的检验也检不出来。
有司机表示,“煤制油可能还算干净的,其他一些不常见的化工液体,污染食用油的话,可能危害更大。”
事情曝光后,网友们瞬间炸锅,纷纷表示“食品安全堪忧”“不敢买豆油了”“倒吸一口凉气”,还有网友呼吁追责,召回有问题的油,严查严处。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家个体户或私企为节省成本所为,后来发现竟然跟一家央企有关,在新京报的调查报道中,就提到了中储粮下属公司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作为央企,其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定然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最严格苛刻的,那么,未经清洗的油罐车就开始装食用油,想必光靠油罐车司机一个人也是办不到的。
可事实上,被记者曝光的运输食用油的油罐车,竟然能从食品安全体系完善的央企中储粮的眼皮子底下溜了出去。
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23年来,在没被调查记者曝光前,究竟有多少受到污染的食用油被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看来,海天、老干妈、老干爹、友加们确实受委屈了!
多年前被各大媒体报道的“矿物油超标”,是否与油罐车被污染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这些还都是头部品牌,且只是抽样送检,那么,其他没有被抽查到的企业的产品,究竟还有多少,这显然是一个容易令人头皮发麻的问题。
好在央企中储粮的态度还是端正的,没有抵赖,承认了。
7月6日,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中储粮集团就罐车运输油罐混用事件发文回应。
中储粮发文称,针对近日媒体关于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中储粮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的基础上,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
要求直属企业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及中储粮集团《中央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全面严格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对发现的重大问题,主动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对于直属企业及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和工作纪律的,从严从快严肃处理。
中储粮集团要求全系统各单位严格落实责任,严守工作规范,严防粮油污染风险,切实保障储备粮油食品安全。
对于此事件,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编辑于 2024-07-10 · 浏览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