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实体瘤治疗迎来新希望 —— 首创双特异性ADC新药疗效令人鼓舞
晚期实体瘤治疗迎来新希望 —— 首创双特异性ADC新药疗效令人鼓舞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研究简介·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近年来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BL-B01D1是全球首创的靶向EGFR和HER3的双特异性ADC,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首次报告了该国产新药BL-B01D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并入选了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口头报告。结果表明,BL-B01D1在多种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和局部晚期实体瘤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创新背后
ADC药物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各大药物研发企业都在探索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当然药物研发是否能成功,其影响因素众多。比如ADC药物受抗体、连接子以及毒素的特性影响很大,即使同一个靶点的抗体和毒素,最终临床效果也会因为连接子的不同而相差甚远。BL-B01D1采用了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双抗体,结合独有的可裂解连接子,研发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8倍毒素抗体比,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良好的客观缓解率。
另一个对药物研发影响巨大的是I期临床试验,即使ADC药物本身“质量过硬”,也需要经验丰富能力出色的专业医疗团队为其保驾护航,以期顺利且高效的通过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过渡到Ⅱ期、Ⅲ期研究并最终上市,在BL-B01D1这个案例上尤其如此。ADC药物并非无懈可击,过高的血液学毒性是此类药物普遍存在的问题。过窄的治疗窗口很容易使药物研发失败,剂量稍大则毒性成倍升高,导致耐受性下降;剂量稍低导致强度不足,疗效下降。如果在Ⅱ期或Ⅲ期才发现剂量选择不准确,势必会成为造成影响药物研发的重大问题,轻则研发周期拉长,损耗成本增加,重则影响药物成功上市。
所以,执行Ⅰ期研究的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研究素养,细致观察不良反应做出准确判断,并且及时正确地处理;同时需要客观评判临床获益,具备综合分析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数据的能力,做出正确指导药物研发的策略。另外,执行团队必须具备多种肿瘤诊治的综合能力,Ⅰ期药物研发某种程度上说是没有方向的探索,需要研究者敏锐把握可能的生物标记物以决定最合适药物研发的适应证,在众多瘤种和早期研发的信号中发现最可能获益的优势人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Ⅰ期病区成立于2014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Ⅰ期研究医疗团队。BL-B01D1的Ⅰ期研发正是在张力教授领导下的赵洪云教授领衔的Ⅰ期团队手中完成的。
团队介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致力于肺癌、鼻咽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自主设计多项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取得卓著成果,并受邀在ASCO大会进行口头报告,论文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JCO)、《肿瘤学年鉴》(Annal of Oncology)杂志、《胸部肿瘤学杂志》(JTO)、《肿瘤免疫》(OncoImmunity)杂志等医学期刊。
综合周刊2024年6月13日A版 (9).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7-06 · 浏览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