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URE研究: 未能证明吲哚布芬非劣效于阿司匹林
学习笔记:
1,中度至重度缺血性卒中--指南--双抗(氯吡格雷+(如阿司匹林)联合;
2,出血风险高的患者、阿司匹林耐药的患者以及CYP2C19基因缺失的患者中,阿司匹林的疗效不理想。
3,CYP2C19、ABCB1和F2R变异基因携带者--考虑替格瑞洛或吲哚布芬替代氯吡格雷。
4,吲哚布芬能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的?
--研究结果 :
疗效:降低90天卒中复发风险方面不能证明不劣于阿司匹林(个人理解:差不多)
安全性终点:吲哚布芬组90天内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低于阿司匹林组(安全性-好);
次要安全终点:90天和1年内任何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组。
个人学习小结:吲哚布芬可替代阿司匹林--疗效相似,安全性更好。
2024-07-06,15:50 收录,辛老师
INSURE研究: 未能证明吲哚布芬非劣效于阿司匹林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研究简介·
对于中度至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指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二级卒中预防,但阿司匹林可导致胃肠道反应和出血。在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将吲哚布芬作为替代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然而,尚不清楚吲哚布芬能否作为预防缺血性卒中继发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替代药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的INSURE研究,旨在检验吲哚布芬在降低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新发卒中风险方面是否非劣效于阿司匹林的研究假设。2023年6月,该研究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杂志。
创新背后
2013年,王拥军教授团队领衔的CHANCE研究将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从11%下降到8.2%,改写了中国及欧美等多国指南。2021年,他再次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从8.2%降到了6%。这意味着,仅在我国就能减少几十万名卒中患者复发,减少患者医疗花费超百亿元。王拥军教授希望未来能让这一数字从6%降得更低。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在出血风险高的患者、阿司匹林耐药的患者以及CYP2C19基因缺失的患者中,阿司匹林的疗效不理想。针对患者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是进一步减低复发率的关键。氯吡格雷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治疗轻度卒中或TIA患者。然而,对于CYP2C19、ABCB1和F2R变异基因携带者,氯吡格雷的疗效受到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替格瑞洛或吲哚布芬。
理论上,吲哚布芬是可逆性的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可作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替代药物。然而,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吲哚布芬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实际疗效。这一问题引起了王拥军教授的重视,在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的科研设计版图中,为了这个可能对患者有益的药物,增加了INSURE研究。
INSURE研究是目前唯一比较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降低90天卒中复发风险方面不能证明不劣于阿司匹林。主要安全性终点方面,吲哚布芬组90天内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低于阿司匹林组。次要安全终点方面,接受吲哚布芬治疗的患者90天和1年内任何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吲哚布芬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安全性终点的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结果指向吲哚布芬的安全性更优。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对抗血小板替代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在学术界对于卒中二级预防药物的探索更进一步,达到了更合理的定位每种抗血小板药物的适用人群的目的,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团队介绍
王拥军教授/王伊龙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复发防治策略、脑小血管病诊疗和神经系统罕见病治疗等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团队成员来自神经病学、神经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多专业领域,近5年承担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5项,获得北京市人才项目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22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言或展出科研成果;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生16人,硕士生16人。获得2016年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资助。
综合周刊2024年6月13日A版 (14).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7-06 · 浏览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