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罗培南为结核病治疗提供新选择
法罗培南为结核病治疗提供新选择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研究简介·
2023年 7月,《国际传染病杂志》(Int J Infect Dis)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全球首个包含法罗培南(faropenem,F)抗结核方案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新方案与标准方案相比,在6个月的治疗成功率上显示出非劣效性,确认法罗培南是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有效选择。本文通讯作者为张颖教授、李兰娟院士和徐凯进教授;第一作者为上官嬿婉。
创新背后
1948年,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链霉素对结核病的疗效。自此,为减少耐药、提高疗效,“药物联合”即采用多药联用治疗结核病开始成为抗结核的原则之一。近年来,短程全口服治疗方案已经逐步成为抗结核药物组合发展演化的主要趋势。当前,全球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进行中。无论是新药开发,还是基于已上市药物抗结核活性重新评估都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在使用标准方案后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此外,在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背景下,一线药物的可用性和耐受性不断面临挑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长受到影响。种种情形都迫使我们加快对抗结核新药评估的步伐。
作为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法罗培南是青霉烯类的代表性药物,其结构与碳青霉烯类相似,结构区别在β-内酰胺环的第1位由一个硫原子取代碳原子。特殊化学结构使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亲和力更高,对β-内酰胺酶稳定,无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钾)组合使用也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法罗培南对L,D-转肽酶的灭活作用是美罗培南的6~22倍。在体外药敏实验中,我们发现法罗培南对包含耐多药结核(MDR-TB)在内的耐药和敏感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均具有良好杀菌活性,并且在体外与利福平表现出协同作用。
为探究在真实患者中这些药物组合的疗效,探索临床适用性,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当前研究设计局限于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未来可期待法罗培南在耐药患者等更多元化的患者背景和不同类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中进行更大范围的研究。
团队介绍
本团队是李兰娟院士领导的感染病研究团队,由多名从事结核病临床研究的杰出医生和国际顶尖科研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医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聚焦结核病早期诊断、预防策略、耐药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 J Med)、《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及《自然医学》(Nat Med)等国际权威期刊,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33项。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为我国传染性疾病防治事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周刊2024年6月13日A版 (13).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7-06 · 浏览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