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磨一剑!沙利度胺老药新用 —— 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引起的复发性出血
入 ,29,叙事药学-总29号)-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20)(208号
2024-07-08;记录
按:
从标题-1:专家点评,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GIVM)生理,病理,治疗,作了概述,是个很复杂 疾病。医务科技人员坚持不懈,攻关,找到这个曾经“臭名昭著”的“反应停”(沙利度胺)竟然在新领域,打出一片新天地。
前期,曾对一基层医务人员说起:“反应停”(沙利度胺)-治疗骨髓炎,竟然使这位医务人员,惊讶得闭不拢嘴,从没听过这信息。
这说明一个药学知识概念,药物流行病学,是个啥玩艺儿!
2024-07-06,收录,辛老师
20年磨一剑!沙利度胺老药新用 —— 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引起的复发性出血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研究简介·
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戈之铮教授团队领衔,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IF(2022):176.079]以头版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论文,确证了沙利度胺止血治疗的持续有效性及安全性,该成果填补了这一疾病领域的治疗空白。本文通讯作者为戈之铮教授;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副主任医师陈慧敏。
标题-1:专家点评
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GIVM)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隐匿性消化道出血,其中约70%~90%的病灶源于小肠(SIA),40%~75%的病变为多发性。此外有12%~27%的GIVM表现为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其中危及生命者可达35%。
GIVM是一种明显的血管异常,其组织学特征为黏膜和黏膜下层壁薄缺乏平滑肌层且伴未成熟的异常血管生长及毛细血管的局灶性积聚及扩张。病灶往往隐匿、多发,且易于再生,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其中约50%的患者需要反复住院诊治,甚至依赖输血补液等支持治疗来维持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出行,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血管发育不良所致复发性小肠出血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的5%~10%,且老年患者居多。目前尚缺乏公认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干预措施。20世纪80~90年代,临床上曾一度以雌-孕激素用于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所致出血的治疗,但2001年的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RCT)证实,激素治疗对GIVM并无益处,且安全级别低,不良反应大而被彻底否定。
有创治疗方法包括血管造影栓塞、内镜下局部治疗或手术切除等。然而,血管栓塞仅适用于部分大量活动性出血(>0.5 ml/mim)患者的急诊对症处理;内镜或外科手术往往由于病变的多发、隐匿以及小肠的特殊解剖特点(长度5~7 m,自然形成的复合肠襻),而无法通过内镜完全发现或到达所有小肠深部病灶导致治疗失败,术后出血复发率高。此外,高龄和伴其他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对有创治疗往往无法耐受,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该病长期处于无良好方法可医,无特效药物可治的现状。
为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特效药物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本团队近20年来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入手,进行了长期深入、锲而不舍的研究规划,20年磨一剑,最终创新性地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强音。
标题-2:创新背后
2001年胶囊内镜和2003年双气囊小肠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小肠疾病诊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在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在小肠内镜的技术元年,我们团队开启了20余年的小肠疾病诊治的探索之旅。在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论文中12项成果已被41个国际指南或专家共识所引用,具有极高的实际推广意义。
同时,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诊断只是一种手段,治疗才是关键。随着诊断率的提高,小肠疾病的临床治疗难点、痛点和空白点也随之浮出水面。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小肠疾病多以消化道出血为最主要临床表现,而小肠出血患者中又以血管发育不良最为常见。这些病灶常常位于小肠深处,非常隐匿且多发,易于再生,难以被内镜和外科手术发现,治疗药物更是几近空白,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课题组自2003年起进行了长期的、由浅入深的、锲而不舍的系列治疗研究之旅。从案例分析研究[《胃肠病学》 2006;1(1):8~11]、临床观察性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2008;28(8):547~550]、随机开放对照研究[《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 2011;141(5):1629~37]以及治疗后复发患者重复治疗的应答性研究 [《医学》(Medicine) 2016;95:33]和一系列探讨血管发育不良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等,初步探明了沙利度胺对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出血治疗的疗效、剂量、疗程、重复治疗的有效应答及安全性等问题。
2015年8月,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首次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推荐沙利度胺作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标志着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停药后的相对长期持续有效作用,而非局限于服药期间的短暂疗效,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更持久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焦点有望解决当前临床治疗中的痛点,避免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依从性下降问题,为国际指南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有力支持。
标题-3:团队介绍
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学科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原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消化内科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学科连续第四年蝉联《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消化病专科榜榜首。本小肠疾病亚专业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 N Engl J Med、Gastroenterology 、《消化道》(Gut)、《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 J Gastroenterol)、《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和《内镜》(Endoscopy)等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相关小肠疾病诊治论文58篇(总IF 近300分,他引1373次);主编相关专著《小肠病学——基础与临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和《下消化道内镜学》3部,牵头制定4部相关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学科2023年专科门诊患者人数达70万余人次,消化内镜检查人数达26.7万人次,接诊患者数量稳居国内消化专科第一名。
综合周刊2024年6月13日A版 (44).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7-08 · 浏览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