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院士:关于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几点思考
编者按:
为提升我国肝病感染诊疗与科研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及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七次肝病相关感染学术会议”于2024年6月14日 - 16日在大连顺利召开。
6月15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庄辉院士进行了《关于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肝霖君与您分享精彩内容。

一、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治疗终点是什么?
2023年美国-欧洲肝病学会联合指出,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治疗终点是治愈慢性乙肝;2024年,多位美国肝病学会专家明确提出,乙肝新药的主要治疗终点是功能性治愈(即临床治愈);并且还要求乙肝新药治疗1年临床治愈率至少应达到30%,只有疗效达到这个目标的新药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为什么功能性治愈是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如果以完全治愈(即彻底治愈)为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需要消除cccDNA和整合的HBV DNA,但目前还没有靶向cccDNA、整合的HBV DNA的新药;另外,目前尚缺乏商品化和标准化的用于检测cccDNA和整合HBV DNA的检测试剂,因此无法评价新药是否达到了真正的完全治愈。
有部分专家还提出以部分治愈(HBsAg < 100 IU/mL,HBeAg阴性和HBV DNA < LLOQ持续至停药后24周)作为新药的临床治疗终点,但若患者在部分治愈时停药,其再活动发生率达15% - 40%,疾病进展风险高,因此不能作为治疗终点。
因此,功能性治愈才是目前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停药后24周HBV DNA、HBsAg持续 < LLOQ)。

二、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什么?
慢乙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肝硬化、肝脏失代偿、肝癌和肝病相关死亡。但发生这些临床终点事件可能需要几十年,因此不适合作为新药临床试验的治疗终点。临床试验一直依据替代指标作为临床试验的评价指标,包括:
- 生化学:ALT复常;
- 病毒学:HBV DNA < LLOQ;
- 血清学:HBsAg消失 ± 抗-HBs阳转、HBeAg消失 ± 抗-HBe阳转;
- 组织学:炎症和纤维化改善。
在这些替代指标中,最重要的是HBsAg消失。因为HBsAg消失代表HBV DNA复制和病毒蛋白表达被抑制、宿主对HBV的免疫得以恢复。而且HBsAg消失与停药后临床预后持续改善有关;与仅获得HBV DNA抑制的患者相比,HBsAg消失者的肝癌和肝脏失代偿发生率更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HBsAg消失可用标准化、普遍应用的试剂来检测。

另外,对于是否可以用HBV RNA和HBcrAg作为新药临床试验的检测指标的争议,研究显示,HBV RNA和HBcrAg在乙肝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价值有限。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HBV RNA和HBcrAg消失以后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期发布的WHO 2024指南指出,HBV RNA和HBcrAg这两个指标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还没有可用的商业化检测试剂和标准化的检验方法。

三、现行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结果怎样?
目前乙肝新药主要分为两大类,DAA(直接抗病毒药物)和DHA(间接抗病毒药物,作用于宿主免疫)。
DAA分为抑制HBV复制和降低抗原两类(包括备受关注的反义寡核苷酸类新药Bepirovisen [BPV, GSK836]),目前DAA类药物已进入Ⅰ/Ⅱ、Ⅲ期临床试验,DHA类新药尚处于临床前或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2024年6月“APASL消除病毒型肝炎工作组”对HBV新药功能性治愈进行了荟萃分析,包括15种新药19项研究,临床试验对象为无肝硬化的慢乙肝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新药有效性有限,尚不能证实其疗效优于现有抗病毒药物,并且HBsAg清除或降低后持久性差,停药后易复发,暴露出新药疗效欠佳或临床试验设计欠佳的问题。

目前备受关注的Bepirovisen(BPV,GSK836)共开展了4项在研研究,包括B-Clear(Ⅱb期临床疗效研究),B-Fine(机制研究),B-together(联合PEG IFNα)和B-Sure(疗效持久性研究),但B-Sure研究在研究设计上或存在偏倚,该研究排除了停药后复发的患者,仅纳入了持续应答的患者,并且未分析这些患者持久性好的原因。
对于B-Clear这项随机单盲研究,纳入了核苷经治和初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和疗程的BPV(GSK836)治疗。结果发现核苷经治和初治患者经BPV(GSK836)300 mg连续治疗24周实现HBsAg清除且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6%和29%,但在停药后24周分别有66.7%和65%的患者发生复发,两组的HBsAg清除率均降至10%左右,提示该药物HBsAg清除持久性较差。

B-Together研究探讨了BPV(GSK836)序贯PEG IFNα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基线HBsAg水平低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HBsAg清除率及HBV DNA转阴率均更高,同时PEG IFNα序贯治疗也可提高HBsAg清除率。
BPV(GSK836)的两项Ⅱb期临床试验提示,该药物短期疗效较好,但停药后复发率高,疗效持续时间短。同时这些研究被选患者的基线HBsAg和HBV DNA水平相对较高,可能需选择基线HBsAg和HBV DNA水平较低的人群。且研究中BPV的治疗时间较短,或需要延长疗程,或考虑与核苷和/或PEG IFNα联合治疗。

四、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如何改进?
对于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主要有3点可以改进:1)选择优势人群(HBsAg < 500 IU/mL);2)巩固治疗;3)确证HBsAg清除。

研究显示,基线HBsAg水平与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相关,基线HBsAg < 500 IU/mL的患者基于PEG IFNα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显著高于HBsAg > 500 IU/mL的患者。

还有研究证实,巩固治疗(12 - 24周,或≥ 24周)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未巩固治疗的患者,且HBsAg复阳率显著更低。

同时,确证HBsAg清除的患者的持久性高,随访9.6年后仍有95%的患者维持HBsAg清除。

总 结
乙肝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在众多评价指标中,HBsAg持续消失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乙肝新药的临床试验设计,争取获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图片引自庄辉院士幻灯
最后编辑于 2024-06-27 · 浏览 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