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性症状合集,干货满满🈵🈵🈵

视觉性症状
(一)视力下降
远视力下降和(或)近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看近和(或) 看远不清、眼前雾样或黑影遮挡甚至黑蒙。
分类:
急性视力下降
慢性视力下降
1.急性视力下降
最常见原因:眼的急性缺血
一过性视力下降:
包括一过性黑蒙,多见于循环障碍导致的眼部供血的一过性减少,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急性持续性下降:
包括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和急性疼痛性视力下降。
1.急性视力下降
(1)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常见于:
①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②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③玻璃体积血
④视网膜脱落
⑤黄斑病变(PCV破裂出血)
⑥急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⑦中毒性
(2)急性疼痛性视力下降常见于(炎症或外伤):
①角膜炎
②前部葡萄膜炎
③眼内炎
④出血性脉络膜脱离
⑤急性视神经炎,随眼球转动,疼痛感觉更明显
⑥眼外伤
2.慢性视力下降
(1)主要原因:
①屈光不正
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糖尿病与高血糖引起的晶状体、房水屈光力变化;后极部视网膜隆起,中央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导致的远视。
②屈光间质混浊
角膜混浊;角膜炎
晶状体混浊;
玻璃体混浊(眼前黑影)
③视网膜脉络膜疾病
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Iop↑
⑤视路病变(视野改变,眼前黑影)
(二)视野缺损
提示视网膜或视路病变,表现为眼前黑影、
幕样或云状遮挡。
主要原因:青光眼(旁中心暗点,弓形视野缺损,鼻侧阶梯,管状视野)
视野缺损在bjerrum区的上、下半野
(三)色觉异常
对颜色的分辨困难或不能分辨。男8%,女1%。多见于视锥细胞和黄斑病变。
主要原因:遗传性
分类:
根据颜色分辨力分为色盲和色弱;
根据发病时间分为先天性色觉异常和后天性色觉异常。
1.色盲
对色彩完全不能分辨,色觉完全缺失称全色盲,少见。对某种色彩不能正确分辨称为部分色盲,有色彩感,但感受到的颜色与正常人不同,分为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
2.色弱
能分辨颜色,但对颜色的感觉不同于正常人,能分辨色彩鲜艳亮度高的颜色,对暗色低亮度的颜色分辨困难。分为红色弱、绿色弱、蓝色弱、红绿色弱(最常见)。
3.先天性色觉异常
色觉是视网膜锥体细胞的一种功能,属于黄
斑的功能,人体可辨认自然光谱的各种颜色。如不能分辨,称色觉异常,也叫色盲。色盲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3.先天性色觉异常
多见于性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出生时即有,双眼对称,有向后代遗传的倾向,男多于女。常见为红绿色盲。全色盲少见。
4.后天性色觉异常
主要是由于某些眼部疾病、颅脑病变、全身
病变等引起的色觉异常。例如:
(1)白内障:混浊的晶状体对蓝光光线吸收增强,造成眼对这些光的色觉敏感度下降,蓝色障碍。
(2)视网膜病变:如黄斑病变(AMD,中浆)
(3)视神经病变:如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经炎等。
(4)色视,对不应有的色泽的物质看成各种颜色。
(5)色视力疲劳:色觉正常,但在15s内不能正确分别出颜色。
(6)色觉加重:见于吸氧、吸食大麻等。
(四)夜盲
夜盲是夜间视力差或全看不见。从白昼到暗处视功能不佳,主要是视网膜视杆细胞功能不良,有暗适应障碍。有先后天因素之分。
(1) 先天因素:如视网膜发育不良、周边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等。
(2)后天因素:
①青光眼(夜间眼压增高↑)
②屈光间质周边部混浊:如周边部的角膜病、晶状体混浊、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等;
③全身疾病:肝病、消化道疾病、吸收维生素A困难等。
(五)视物变形
指用眼观看物体时,物像扭曲变形,或变大、变小,失去物体的真实形态。发病常与视网膜病变有关。
主要由于视网膜水肿、隆起、脱离、眼后极部肿瘤压迫、视网膜出血机化增殖、视网膜皱褶,使视细胞扭曲,或疏松或过度集中,使投射到此处的光线不能聚焦引起视物变形、变大、变小,直线变弯,圆形体失圆,线条波浪感。常见于:
1.黄斑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囊样变性、黄斑裂孔。
2.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脉络膜肿瘤。
5.视网膜寄生虫。
(六)复视
注视某一物体时可看到两个物象。
发病原理:一只眼睛的影像落在黄斑部的凹上,而另一只眼的影像却未落在凹上。落在凹上的影像永远清晰于未落在凹上的影响。故而形成两个影像。
(1)双眼复视,多见于斜视。如:斜视矫正术后、视觉中枢外伤、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小脑周围肿瘤压迫动眼神经)等。
(2)单眼复视:少见。多见于:
①虹膜异常;
②晶状体异常:如白内障;
③单眼未矫正的高度近视、散光;
④暂时性双眼复视等。
最后编辑于 2024-06-18 · 浏览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