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史!原本我“1周3次”郎,割完包皮,一个月一次都费劲
坐在男科诊室里,50多岁的老王(化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真不行了!”
征战“沙场”这么多年,他靠一杆银枪打天下,戎马半生,威风凛凛。
加上常年游泳,体能充沛,年过50依旧屹立不倒,“一周三次”郎。
谁能想到,会忽然沦落成这个样?

要怪就怪他贪
忘了那次是在岸边热身,还是出去喝茶,老王听人说起:割包皮可以降低敏感度,更持久。
对于直男来说,这句话就是无法抵抗的“春药”。
老王问了一圈周边的老友,好家伙,个个都“偷偷”切了。
他气得不行,二话不说,找了家医院“咔嚓一刀”。
但手起刀落的后果就是,此时此刻,他坐在泌尿外科的诊室里,垂“头”丧气,猛男落泪。
倒不是“举不起来”,而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以前不用戴套,现在必须戴着,否则就特别不舒服。
“一周三次”没了,变成了“月更”,甚至是“年更”。
他生无可恋地问医生:不是说割了包皮,没那么敏感吗?
“蘑菇头被包皮保护了50多年,你现在让它离开包皮,出门裸奔,设身处地想想,它能适应吗?”

“那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熬呗,给它点时间,让它慢慢适应吧。”医生拍拍老王的肩膀。
“不是所有的包皮都要切!”
老王走出诊室后,医生也叹了口气,拿出抽屉里的“小本本”:以后给患者科普,又多了一个深刻的案例。
这位医生叫乐有为,全国包皮手术大赛的评委。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他是出了名的猎人,专打“不出头的鸟”。

近些年,他却时常放下“猎枪”,到处做科普,劝退那些“无脑”切包皮的人。
啥叫“无脑”?
老王就是一个典型:本身没啥问题,但盲目跟风切包皮,最后弄巧成拙。
其实像他这样,即便可能包皮过长,只要包皮能够正常翻出,不影响性生活,没有不适、症状,完全不需要“挨一刀”。
除了老王这种“没事找事”的,还有一类人,他们的确遇到了一点问题,却把切包皮当成“万能钥匙”。
只要在啪啪啪上遇到绊脚石,就先拿包皮“出气”。
“我切了包皮,是不是能变大变粗?”
“切了包皮,是不是就能降低敏感度?”
“我老婆嫌弃我,让我来切包皮!”
……
不管阳痿、早泄,反正都是包皮的锅,以为只要割了就能了断。
男科门诊的“包皮焦虑”
在龙岗中心医院泌尿外科诊室,看完一天的“丁丁”后,乐有为总算可以摘下口罩,舒服地吐口气。
口罩不离口,是执业规范,也是乐有为保持严肃的需要。
在别的科室,医生笑脸迎人会被夸亲切、温柔。
但在“充满故事”的泌尿外科,医生下意识的嘴角上扬都可能让患者产生误会:
“医生,你是在笑我吗?”
所以,乐有为必须戴着口罩,防止不经意的表情“刺伤”患者。
“男人在我们这个诊室,会卸下所有的伪装,展示他们的脆弱、焦虑。”

如同女生想着“我要变美”,几乎所有的男患者都有一种焦虑:
“我要变强!”
他们最先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切包皮手术。
这个手术看似是泌尿外科医生的“基操”,但投诉率一直高居不下。
因为“变强焦虑”已经演变成“包皮焦虑”。
“我包皮都切了,怎么还没有变强?”
在丁丁的长度上,男人自古“寸土必争”。
这场“战火”,同样会蔓延到切包皮上。
有些患者在术后会跟医生吐槽:
“切完包皮,怎么感觉变短了?”
事实是,切包皮前,丁丁的长度是把多出的包皮也算了进去。切完之后,就全是“实打实”的长度,没有任何“公摊”了。
“别看包皮是几厘米的事,可患者会为了一、两厘米而争执不休。”
有的人则嫌弃切完包皮后的丁丁很丑,比如伤口不整齐、疤痕明显……甚至要求“返工”修复。
为了解决这些“焦虑点”,乐有为特意带领团队改进了手术工具——“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切长切短,具体多少毫米,预先看准,可视化调节,最重要的是,切口能像订书机缝合一样整整齐齐。

正因为爱琢磨、爱发明,乐有为也成为了医院“转化医学平台”的负责人,院领导希望他善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多挖掘医院内的科研“种子”,帮助其落地转化,让患者早点享受医学进步的“黑科技”。
那些令医生羡慕的“早泄”小伙
“15分钟,他说自己不行”
除了切包皮,泌尿外科的另一个手术同样折射着男人的“变强焦虑”。
这就是丁丁整形手术,俗称“增长术”,从外观上,把丁丁由短变长。
通过切断丁丁根部的两根“吊带”——浅悬韧带、深悬韧带,把藏在体内的那段丁丁扯出来,再用“内填外拔”的缝合技术,使丁丁的体外部分延长2-4厘米。
相当于把萝卜根部的泥土掏少一点,丁丁还是那根丁丁,总长度没有任何改变,但你能看到的部分变长了。

来源深圳卫健委
最后编辑于 2024-06-17 · 浏览 2.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