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讲:《伤寒论》的成书背景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18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2讲:《伤寒论》的成书背景
我们看一下关于这个《伤寒论》的成书的历史背景,以及《伤寒论》是个什么样的书,张仲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伤寒论》它的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这是它的书名和它的作者。它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建安十年左右,这个建安是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的。翻译过来的意思呢,大约是公元200至205年的样子,也就是说距离现在1800多年。
那么有的人可能要问了,既然张仲景和华佗是同时代的人,那么华佗应该是三国时期的人,那为什么叫东汉末年的人呢?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有很多三国迷,三国时期的事情都熟悉。
三国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的话,真正叫三国时代,是从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位开始。也就是汉朝,我们历史学家把它分成了西汉和东汉嘛,也就是说只要汉献帝还没有退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它仍然属于汉朝,历史上称之为东汉。所以我们说这个曹操也是东汉末年的人,不能说他是三国时期的人,只不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本书里面所记载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巢起义开始写,一直写到三国归晋,写的时间比较久远,把前因后果都写了。而真正的三国时代,是魏蜀真正成立国家之后的时代,叫三国时代。所以呢,张仲景,我们仍然把他认定为东汉时期的人,而《伤寒论》的成书,也正是在三国孕育时期所产生的。建安十年嘛,我们仍然是以汉朝的皇帝来记录。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啊,你说华佗是三国时期的人也不对啊,应该严格来说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也是东汉末年,因为华佗他还死在曹操之前呢,曹操死之前杀了华佗。
(曹丕篡位之后)才叫三国,他篡位建立了魏,这个时候开始。在没有篡位以前都叫东汉末年,都叫东汉。而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是他儿子篡位称帝的,所以只要曹操活着,绝对不叫三国时期,而叫东汉末年。所以我们说这个华佗和张仲景呢,他们都属于是东汉时期的人,而不叫三国。
所以我们史学上或者医学上一直认定张仲景为东汉未期的人。认为《伤寒论》成书是建安十年左右,它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是后世医家,把它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已。所以很多抨击中医或者是黑中医的一些人,由于正史当中没有对张仲景的记载,说张仲景是我们中医界杜撰的一个人,认为张仲景是不存在的,因为史书没有记载。
这么有名的人,这么有成就的一个人,正史竟然没有记载,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张仲景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名,他学医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所以就导致了我们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张仲景真实的生卒年代,只能够通过他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序言,以及其他相关对张仲景的,偶尔的记载,来推测张仲景大约是公元150年左右出生,公元219年左右去世,只能推一个大概。
正是由于张仲景现在被称为医圣,而《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有记载,正史当中没有被记载过,导致了很多人怀疑张仲景不存在,认为他是假的。所以很多抨击中医或者是黑中医的一些人,由于正史当中没有对张仲景的记载,他说,张仲景是我们中医界杜撰的一个人,认为张仲景是不存在的,因为史书没有记载。这么有名的人,这么有成就的一个人,正史竟然没有记载,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张仲景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他学医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你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张仲景这个人,你就说它不存在吧?所以这是不科学的。
但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流传至今一千八百多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啊,甚至乎,他可以被称为中医界的《九阴真经》,只要有效的掌握《伤寒论》里的一些经方,在临床当中灵活运用,准确的运用,好多时候都会出现奇效案例,所以说《伤寒杂病论》啊,当然它现在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学医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学《伤寒论》啊,那么不能称之为入了中医门。
好,现在我们搞明白啊,张仲景这个人正史没有记载,我们知道他完全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被发掘之后,推断他生活在那个年代,推断他是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去世。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张仲景不是做过长沙太守吗?既然做过长沙太守,大小也是个官儿,那么史书上为什么不记载一下呢?
好,这个问题问得好。长沙太守是个什么官?他可不是今天的长沙哟,湖南省省会长沙,在汉朝的时候,长沙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现在这么大,也不可能是所谓的省会城市。当时的长沙有点类似于什么呢?可能类似于现在的一个镇或者一个街道办事处。如果按照九品芝麻官是县官的话,那么他的这个长沙太守啊,极有可能就是类似于一个镇委书记、村委书记,或者比这稍微大一点点的这么一个官,他的官连品都没有。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太守啊,什么太守是多大,不是这样的。在汉朝的时候,太守有好几层意思。而长沙根本就不是今天的长沙,他所管辖的范围非常小。也就是说,张仲景即便是他真的当过长沙太守,也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根本不配写进历史。
这就是为什么正史上,根本就没有张仲景这个人,因为官当的太小了。也正是由于他的官当的小,可能就是没什么事儿做。哎,在当官方面权力有限,而他又考虑到这个三国前期啊,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灾疫连连,百姓贫困交加,于是乎呢,他就开始来整理研究这个中医学,是这么个情况。
好,我们根据这个张仲景,他的自序,在《伤寒论》里面的序言这么说的。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也就说什么呢?也就是说他的宗族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张姓呢,是个大姓啊,当然包括我本人也姓张,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嘛。所以,他的家族的人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人很多,但是十年不到,死了三分之二,而得伤寒病死的呢,十个就有七个。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他开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一本完整的医学书。什么叫完整的医学书呢?我这里是指的没有一部完整的理法方药完备的这样的一部中医书,而《伤寒杂病论》啊,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合为《伤寒杂病论》。也就是说,他把这些书总结,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哪些书呢?《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几本书合在一起整理,再加自己的理解和临床经验,整理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巨著,名曰《伤寒杂病论》,合16卷。
成书的时代背景是东汉末年,三国前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再加上自然灾害啊,灾祸连连,还有疫情发生,导致了民不聊生,张仲景呢,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16卷。就是这么个情况啊,关于这个伤寒杂病论的成书的背景。
那么张仲景既然是个长沙太守,太守虽然是个芝麻绿豆小官,但是他医学成就这么高,那么有的人就问了:他跟谁学的呢?他的启蒙老师是谁呢?
好,那么根据这个宋朝的《伤寒论》里面的序所载,他说:张仲景啊,在《汉书》这本书里呢,根本没有给他录传。在《名医别录》里面呢,带了一笔。说:张仲景,南阳人,名机 ,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授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啊,在《名医别录》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张仲景是什么人。
张仲景呢,是南阳人,相当于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邓县,也就是说是河南和湖北交界的一个地方啊。张仲景是这里的人。名机,也就如说,他名字叫机,他叫张机,仲景乃其字也,是他的字,所以张仲景呢,也叫张机。
举孝廉,什么是举孝廉呢?在汉朝的时候啊,是没有这一个考试(科举)制度的啊,这个考试制度是中科举制度啊,中状元呐,举人呐,如范进中举啊,秀才呀。那一个关于这个(科举)考试是隋朝的时候才比较盛行,一直到后来啊,唐、宋、元、明、清都有这个考试,通过考试来提拔人才。而以前在汉朝的时候是没有考试的,他们是通过推荐啊,或者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啊。比如说你父亲是个什么官儿啊,那么他就可以把这个官儿传给自己的儿子。另外一种叫举孝廉,什么叫举孝廉呢?就是别人推荐的,那凭什么推荐呢?是看你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啊,讲不讲孝心,人品好,有孝心,又清廉这种人,那么经过推荐是可以当官的。当然,这种举孝廉当的官一般都不是什么大官啊,都是小官。所以呀,这个张仲景是通过举孝廉当上了这个小官——长沙太守。那么他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是跟谁学的呢?他的老师,也就是他的师父是同郡的名医。同什么郡呢?南阳郡啊,也就是说在南阳有一个名叫张伯祖啊,也姓张啊,所以说这个姓张的名医特别多啊,当然跟我没什么关系啊,虽然我也姓张啊。同郡名医张伯祖,而且尽得其传,而且还超过了他的师傅,这就是张仲景。所以说我们应该这么认为,张仲景呢,跟他同郡的名医张伯祖学医,由于他这个人,那这个人品不错,于是乎呢,就经过推举,到了长沙这个地方呢,做了一个小官儿,做小官的时候呢,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所学的医,于是乎呢,就总结这个前人的书和临床经验,就写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写了之后呢,就写在竹简上啊。
这本书写完之后呢,他没有因为这本书而出名,后来因为战乱,这本书不见啊,他也去世了。一直到了晋朝,那么晋朝的这一个王叔和呢,开始整理的时候就把这本书整理了,而晋朝的王叔和地位比较高,他是西晋的太医令。所以呢,是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大家才知道,哦,原来这本书是一个叫张仲景的人写的哦,就这么回事,才把张仲景这个人推出来。所以张仲景没有名气,没有地位,甚至史书没有为他列传,正史根本不记载他。他活着的时候很低调,低调到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存在,就这么个情况。
由于他的书呢,是刻在竹简上啊,这个竹简是容易烂掉的,是容易坏的,再加上战乱,战火连连,所以他这个书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这个书呢,就丢了,不全了。
后来呢,他有一个小粉丝叫王叔和,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归晋,最后被晋朝统一。晋朝呢,又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的这个太医令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小迷弟啊,粉丝。就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所以这是第一次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是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
那么王叔和整理之后啊,由于这个晋朝啊,是一个非常乱的朝代,虽然他是一个大一统,大一统的这个王朝,但是它的存在感太低啊,他又有八王之乱啊,甚至他的皇帝还有一些皇帝是傻子。“何不吃肉糜”大家知道这个典故吧——这种皇帝都有,所以西晋很快就灭亡了,也是战乱频繁。西晋虽然是个大统一的王朝,但是由于八王之乱,这个内部的不安定,导致他们竟然对匈奴一点抵抗都没有,所以战火连连。由于晋朝,对匈奴没有什么抵抗,导致了最后的这个晋朝的灭亡,战火连连,于是乎呢,这个王叔和整理的这个《伤寒杂病论》呢,又遗失了,又在战火当中,不知道他的这个最开始的版本究竟是什么了,遗失了很多。但是有一些民间的医家呢,就有这个《伤寒杂病论》啊,有的就传家传,有的就埋到坟墓里。所以呢,我们可以从坟墓的挖掘和家学的渊源来找到《伤寒杂病论》的一些蛛丝马迹。
好,那么西晋,东晋啊,东西两晋南北朝,最后到隋朝,唐朝。到了唐朝之后,我们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医家叫孙思邈,他在晚年的时候发现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呢,就很惊叹。他说我这行了一辈子的医,我竟然没有看到过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啊,好多医家有这本书呢,他秘而不传,他不给我看。到了晚年,他看到这本书了之后呢,他就觉得这本书是奇书啊,非常好,他就重新写了一本书,叫《千金翼方》。把《伤寒杂病论》他所知道的全部内容,都这个写进了他的《千金翼方》这本书里面。所以《千金翼方》是对《伤寒杂病论》流传,在唐朝最有贡献的一本书,而(唐朝)对这一个《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最有贡献的人是孙思邈。
好,那么到了宋朝呢。由于宋朝它的版图面积也不大啊,由于宋朝的皇帝,他的这个皇位得的不是特别的光彩,所以他们特别怕武将,于是乎呢,他们就发展文字。武功不行,文字不错。宋朝的文字达到了鼎盛,而中医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不小的高潮。那么出现了宋版的《伤寒论》和治平本的《伤寒论》,是由北宋的林亿等校正,由政府颁行的这一个《伤寒论》,也就说是国家参与了这一次的整理。所以呀,我们说这个宋朝的皇帝,对于《伤寒杂病论》的流传,起到了这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叫功不可没。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伤寒论》的版本,仍然是宋本啊,也是宋版《伤寒论》。
那么宋版《伤寒论》呢,这个宋版《伤寒论》到了这个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啊,叫赵开美的一个医家,他既是医家,也是个藏书家,也是一个雕刻家,这个也是一个藏书家,赵开美呢,就偶然巧合之下得到了宋本的《伤寒论》,于是乎呢,他就把它刻印了。因为宋本的《伤寒论》,那他遗失了到了明朝啊,这个赵开美发现了这本罕见的宋本《伤寒论》,于是乎他就把他刻了一本,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明朝的在赵开美所刊印的宋本《伤寒论》,明朝人刻宋朝的《伤寒论》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误以为赵开美他是宋朝的人,其实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他刻了宋版的《伤寒论》,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当中起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赵开美他在《伤寒论》的流传当中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啊,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刻了仲景全书,而仲景全书呢,保存了宋本的《伤寒论》原貌。好,大家发现没有,唐朝的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基本上把《伤寒论》原貌全搞进去了,而明朝的这个这个赵开美他刻《仲景全书》,他又把《伤寒论》全搞进去了,所以各个朝代对这个《伤寒论》都是特别的重视,而且据考究,这个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考医师资格证啊,类似于啊,类似于我们今天考医师资格证,《伤寒论》是必考的,《伤寒论》是有分的,分值还很高哦。
好,那么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宋朝啊,这个是指北宋到了南宋,当然成无己,他是金朝人,也可以说金朝的成无己啊,到了南宋也是金朝,成无己就写了一本书,叫《注解<伤寒论>》,而《注解<伤寒论>》呢,这本书是后世医家第一次来解释,试图解释说明《伤寒论》这本书,为后世医家学习注解,讲解《伤寒论》之典范,所以大家想学好《伤寒论》的话,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这一本书啊,也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那么宋版《伤寒论》我刚才已经说了,是北宋的林亿由政府来颁行的,由林亿主持的这么一个工作,他除了把《伤寒论》啊,这一个整理成宋本《伤寒论》以外,他还把《伤寒杂病论》里的杂病部分整理成了《金匮要略》,所以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才是一本完整的《伤寒杂病论》。
但是由于战乱频繁,由于1800多年来辗转传抄,导致了我们所学习的《伤寒论》也好,《金匮要略》也好,已经不是张仲景的原文,因为遗失了很多,脱简脱的不少,好多地方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导致造成了我们现在学习起来,难度越来越大,那么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历代的医家都进行了这一个补充,进行了发展啊,进行了完善。
特别是关于《伤寒论》对温病的不足,在明清那进行了补充,特别是清朝出现了温病四大家,极大地弥补了《伤寒论》对温病的不足。当然我有理由相信,《伤寒论》的温病部分应该是被遗失啊,找不到了。后世医家通过一千几百年的总结,终于在清朝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高度总结,出现了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出现了温病四大家,极大的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啊,这也是一种进步。而有的人呢,就为了推崇《伤寒论》而贬低温病学派或者温病,这是不对的啊,因为温病仍然是在伤寒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好,那么《伤寒论》的这个发展呢,它从东汉到西晋以及到唐代,主要是以传抄、整理为特点,而到了宋朝以后呢,由于政府的介入,宋版《伤寒论》的刊行,开启了《伤寒论》整理研究之门,钻研学术之风日盛,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呢,就百家争鸣,就百花齐放,呈现的流派呢,就很多了,甚至有一些说自己是伤寒派啊,甚至在民国时期还出现了火神派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啊,国家对中医非常重视啊,毛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这个民间流传的好多有家传渊源的名医,最后都成了我们国家第一批中药大学的创始人,当然也包括我的师傅李今庸教授。李今庸教授,就是我们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家从民间调集的一些高手,而他正是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啊。那么像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比方说还有刘渡舟老师,有这一个广州的邓铁涛教授,有这个……不胜枚举啊,太多了。也就说我们国家的第一批组建中医药大学的人才,都是从民间挖掘的,具有家学渊源的名家的后代、后人,才有了今天的中医药大学。而我本人正是本科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那么我们的前辈,他们都已经老去,有的已经仙逝,那么我们国家创办中医药大学的这一批老专家,国医大师都已经老去,或者已经去世,而中医药的发展呢,不能后继无人,所以本着发扬中医,传播中医药学的这么一个宗旨,我希望我在他们的基础之上,继续的用另外的形式来传承发扬我们伟大的瑰宝中医药,那么希望从下节课开始,下节课开始我就要正儿八经讲解《伤寒论》,希望对中医有兴趣,对国学有研究的有志之士,加入到我们的学习当中来,为更好的传播,发扬中药文化,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编辑于 2024-06-15 · 浏览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