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思考
周八
基于诸多原因,医患关系仍旧面临严峻挑战,频发医患纠纷事件,却无明显的从社会、法律、医院、科室等各方面、各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而是医生个人或者医疗团队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手忙脚乱的处理医患关系。
诚然,医患矛盾及纠纷不可避免,毕竟涉及个体健康、家庭经济、以及患方之间的情感、情绪牵袢,但应该在一个医生、民众、社会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但目前据个人有限的认知:医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认同度偏低,临床上如履薄冰;患方对就诊经历不满意偏多。也就是目前的医疗环境,造成了医患两个客体之间的共同认知:大家对现存的医疗环境均不满意,也就是说国内的医患矛盾及纠纷可能超过了大家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具体我能力有限,不知道国外的情况以及医疗环境)。也就是说出现了很多医患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这对于疾病的诊疗往往是不利的。
就医患关系而言:主要涉及医患两方面的客体:一:医生及其医疗团队的能力(包括临床水平、沟通技能、情绪状态);二:个体化、家庭化、社会化的患者;而深层次的则是社会经济、医学教育、医疗负载能力、医疗资源、家庭压力、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
就医方而言,第一方面:目前的三级诊疗制度推进不及预期,出现的情况是各级医院在荷载的情况下争抢病源,大医院在忙着倒班。也就是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缺少长期有效的干预,一部分病人就医,上来处理的就是慢性疾病并发症,缺乏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例如:高血压可能早期没发现,没干预,胸痛,头痛,一进医院就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瘫痪了,患方一上来就要面对这样的状态,能短期情绪缓冲的可能性较小。造成这一局面的,无疑是社会的医学教育不够,大众缺乏对许多慢性疾病的认识,三级预防作的不够,三级诊疗推进不及预期,医疗资源下沉不够,医疗投入有限。
医方第二方面:由于严峻的医疗环境,医生不得不在个人立场上优先保护自己,再来谈论其余事情,也就是说医生在没有外界有利保护因素的前提下,先保护自己,具体表现如下:能想到的,可能的,和疾病相关的检查,检验安排,先不论诊断,先作排他性诊断,有时这是必要的,但也有时过度检查,检验了,甚至重复检验了。有时候本院急诊有了心电图,住院又重新拉心电图,在一个医院尚且如此,更别说下级医院的检查,检验了。这里就出现了医患的对立,患者就医很可能面临着过多,甚至重复的检查,对于患方来说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需要时间安排患者医院各检查部门周转、排队,尤其病情危重的患者更为艰难。其次,签署各种知情同意书、拒绝书,站在医生的角度,这也是必要的,需要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但呈现在患方是另外一种理解:医生尽可能撇脱责任,有些知情同意书需要签,有些知情同意书的作用多此一举,适得其反,像在折腾,反而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降低了职业认同感,甚至增加了患方的不信任度,造就了医患的对立。
医方的第三因素: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但不是全公益,是社会的机器,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办最多的事,需要高速运转,综合指标评判。政府以指标要求医院,医院已指标要求科室,科室已指标要求个人,一层一层。而在科室,三级诊疗原则,三级医生忙着开会、学术讲座、忙着为医院争夺患者;二级医生忙着科研、课题、家庭的压力;一级医生(包括规培医生):忙着倒班、各层次考试,各级医生的侧重点都不同。所以患方住院期间最多接触的是年轻、经验不足的一级医生,其结果可想而知。倘若,出了医患纠纷就临时处理,改日加强签字以及防范等措施,明面上很重视,实际上从社会、医院至科室无从顾及,全靠医生个人各种堵,而未从矛盾根本点出发解决实际情况。
患方因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人口老龄化以及留守人口,以及背负在中坚力量身上的三座大山:工作、房贷、车贷。中坚力量工作意味着,很多家庭的老人独居,子女对老人的健康状态不了解,老人一生病,忙着请假,生活节奏被打乱,老人平时无人顾及,就医时多数是处理疾病的并发症,严重且致命,而中坚力量请假了,还得顾及房贷、车贷以及自己的家庭,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中坚力量的压力。中坚力量对远离对老人的陪伴,当老人就医时,由于对老人平时健康不了解,带来的是无法接受以及愧疚。
对于有医患纠纷的病例,患方的病痛我理解的不是简单的躯体性疼痛,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的,社会性疼痛。我的理解是这一部分易发生医患纠纷的家庭可能具有以下特征:亲人远离,缺少家人陪伴,长期健康得不到照看,疾病呈现突发性;具有一定认知水平,但社会地位受限,无法获得充足医疗资源;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把医生当做唯一的救生艇;家庭压力大,无处宣泄,在医院发泄无成本,不在自己的人际圈;抛却道德观,收益风险比大;无严重不良后果。而医生则被职业、道德绑定,不能犯错,不能有情绪,但医生终归是人,但一切发生的来临只能优先保护自己,给患方作更全面的搜查,作更多的检查,检验,签署更多的知情同意书,拒绝书,带来的又是患方经济上的受损、折腾、不信任,医患矛盾深深地处在恶性循环里沉沦。
如果没有外部干预,这恶性循环怕是不会自行解除,需要从社会、政府、医院出台措施加强对医生的保护,让医生有所为,敢为,而不是束手束脚,戴着镣铐行医,让医生无后顾之忧;不同层级医院、不同层次医生需灵活制定不同的评判标准,晋升渠道;加大发挥疾控中心以及社区医疗的作用,加快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健康教育;对人口老龄化的情况,需采取特殊医疗模式,专科专治不太适宜老年人口;加强社会福利保障,鼓励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