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健康报-(2024-06-07(7版)用药交代-有感
读:健康报-(2024-06-07(7版)用药交代-有感
按:
今天健康报这版面(2024-06-07(7),全是谈及医院药学管理的:看似鸡毛蒜皮 ,没什么高科持续含量,实则确实是”人命关天“。
本人曾遇1 例投诉:小儿口服补液,家属直接去开水桶,放沸腾开水冲入,片刻发黄,投诉药品质量问题,深入了解细节后,发现本应用温开水冲,现用近100 度沸开水冲,内中碳酸氢钠快速分解成碳酸钠,碱性增强,内中葡萄糖分解产物增加,发黄。
2024-06-14,收录,辛老师
提要
1,减药害 用药交代“四两拨千斤”;3 小标题:1)很多药害事件本可避免;2)打造分级用药交代模式;3)形成省级标准
辛老师点评:
采访报道中,浙一医院卢晓阳主任介绍的用药不当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强力推荐卢晓阳主任介绍 的发药交代管理改革
2,多交代几句 患者感受会更好一点;(记者:)
3:构建医护药一体化的综合治疗体系
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管理经验
1)加强用药监控 实现闭环管理
2)开设联合门诊 一站式指导用药
3)用好药学工具 助力精准用药
本期关注
大标题-1:减药害 用药交代“四两拨千斤”
□本报记者 吴刚

“这个药您要每天口服两次,每次两片。我把用药注意事项写好,贴在药盒上,请您一定要注意。”相信每名在医院药房窗口取药的患者都会经历发药窗口的药师类似上述的嘱咐。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用药交代。《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指出,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代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作为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用药交代实际上是有明确规范的。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卢晓阳接受采访,就该院用药交代的实践进行了介绍。
1)很多药害事件本可避免
用药不当导致的药害事件触目惊心。卢晓阳列举了几个例子:某患者将本该在晚上睡前服用的特拉唑嗪放在白天服用,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某家长把氨茶碱服用1/2理解为服用1至2片,造成患儿服用后出现心动过速、烦躁等中毒症状;某家长将应溶于温开水后服用的泡腾片直接给患儿吞服,造成患儿窒息死亡;某患者把每周服用一次的甲氨蝶呤改为每天服用一次,造成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某患者将本该放置于冰箱保存的药品置于室温保存,造成药品失效;某患者擅自将地高辛片剂用法由每日半片提高到每日3次每次5片,导致严重心动过缓而被送往医院急救。如果把给药时间、频次、具体方式等用药注意事项交代得更清楚一些,很多药害事件或许能够避免。
据卢晓阳介绍,用药交代是医疗服务链条的终端环节,是指药学人员在药品调剂工作中,对已经调配好的处方进行药品和交代确认,并用语言和(或)文字的方式将所配发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及注意事项明确、详细地告诉患者或其家属的行为。由此可见,用药交代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必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有些医疗机构在用药交代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用药交代服务亟待改善。卢晓阳表示,药师业务素养差距大、用药交代随意性很强、用药交代内容差异性很大、用药交代内容难以理解、药师人力不足无法对患者做详尽交代等,都是造成用药交代不规范的原因。
2)打造分级用药交代模式
据卢晓阳介绍,该院曾对用药交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医生、药师和患者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12项问题,分别为:用药交代行业接受度不高、用药交代硬软件条件不足、窗口交代环境比较嘈杂、药师用药交代意识不强、药师专业水平高低不一、用药交代途径与方式较单一、患者对较直接的用药信息接受度不高、患者对用药交代内容难以理解、患者对用药交代时长不易接受、药师服务意识不强、用药交代行为缺乏标准化实施准则、医疗机构用药交代模式普适性不强。调查后,该院为每项问题赋分,并选择用药交代硬软件条件不足、药师专业水平高低不一、用药交代途径与方式较单一、用药交代行为缺乏标准化实施准则这4个80分以上的问题作为需要改进的方向。
针对上述需要改进的方向,该院设计出针对患者的分级用药交代模式。一级交代的形式为标签、用药指导单,字数不超过20字,其主要交代内容为药品的用法用量、基本储存条件、需要强调的特殊剂型(如泡腾片、栓剂、吸入剂、鼻喷剂);二级交代的形式为口头交代并列出清单,其主要交代内容为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特殊使用时间(如早晨、晚上、饭前、饭后等)、存储条件、特殊使用注意事项(必须交代的内容);三级交代的形式为患者扫码后浏览更详细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字数无限制,其主要交代内容为典型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其中图片和视频主要交代内容为胰岛素、吸入剂、鼻喷剂的使用方法;四级交代的形式为药物咨询专窗及药师门诊,其主要交代内容为针对患者多科用药、慢性病用药安全的药物重整,减少重复用药,建议患者至药物咨询专窗及药师门诊。
在设计完分级用药交代模式后,该院便从药师、医护人员、患者层面分别征集意见,并形成最终的交代规范。据卢晓阳介绍,在药师层面,该院制作《门诊药房取药患者需求调查表》,向一线药师调研有关一级和二级用药交代文字内容的合适性,向临床药师调研三级用药交代文字内容的合适性,初步明确一级至三级用药交代分级标准并将之进一步丰富,同时进行标准整合和文字整理。在患者层面,该院在发药窗口对患者直接调研,获取第一手的患者直观需求和建议。在医护人员层面,该院调研了医生有关不合理处方修改、退药流程、科室备用药检查、药学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规范全院用药交代过程,该院将分级用药交代模式嵌入用药各环节。比如,该院在用药指导单中增加一级用药交代内容,在门诊发药系统的界面上嵌入二级用药交代内容,筛选重点药物形成用药指导单从而实现三级用药交代,在药物咨询专窗或药师门诊中针对多科用药、慢性病用药患者开展药物重整从而实现四级用药交代。
据卢晓阳介绍,该院实施分级用药交代新模式后,患者对取药流程、候药环境、药品调剂准确度、药师专业水平、发药质量、用药交代形式、用药交代时间、用药交代实用性等主要指标的满意度均有提升,其中对药师专业水平的满意度由78.06%提升至90.36%,对用药交代形式的满意度由77.55%提升至88.83%,对药师服务礼仪的满意度由75.00%提升至89.34%。
3)形成省级标准
分级用药交代模式在该院的实施取得初步成功后,作为浙江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卢晓阳便着手牵头将该院的经验向全省推广。2019年12月16日,由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等单位起草的国内首个《用药交代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经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用药交代规范》填补了国内药事管理领域的标准空白,明确了用药交代的适用范围、基本要求、用药交代方式;制定了具体的用药交代流程,用药交代内容,用药交代质量监控机制、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培训与考核的内容与要求。
卢晓阳表示,《用药交代规范》的目的是规范用药交代的具体操作,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用药风险,确保用药安全,提升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推进用药教育在国内的实施和发展。
规范制定出来,开展培训从而加以宣贯至关重要。为此,浙江省加大《用药交代规范》培训力度,明确医疗机构或社会药店自我培训、第三方组织培训、管理部门对机构进行培训三种形式,培训内容涉及用药交代规范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实地培训等,并规定药师需要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继续从事用药交代工作。
“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践行浙江标准,力争使其成为未来国家标准的基石。”卢晓阳说。
标题-2,多交代几句 患者感受会更好一点
论药
多交代几句 患者感受会更好一点
□吴刚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事件。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41.9万份。需要注意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收集的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因用药不正确造成的药害事件未被统计在内。如果说药品不良反应是其固有属性,所有药品一般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那么绝大多数因用药不正确造成的药害事件则是可防可控的。
造成用药不正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合理用药知识欠缺的原因,有患者疏忽的原因,有处方不合理的原因……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在患者取药时,一次简短的用药交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药不当。比如,告诉患者服药时间、用药剂量、给药方式、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储存方式、生活习惯建议、不良反应提示等,并用老百姓能够看懂、听懂的方式交代,会大幅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因此,用药交代看似是一件小事,却能起到大作用。
然而,现实中用药交代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被一些医疗机构忽视了。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些医疗机构的发药窗口私密性不足、空间有限,导致患者或家属不能获得高效的咨询服务,较难快速记住药师交代的内容;药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交代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些药师缺乏工作责任感,主观能动性不强,往往是被动交代。因此,制定用药交代制度,出台用药交代规范,可保证用药交代工作更高效、准确、实用。
实际上,用药交代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用药交代,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要想做好用药交代工作,药师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充分了解各种药物,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药理和毒理作用。此外,随着新药的不断获批上市,药师要想做好用药交代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掌握新药的相关知识。因此,用药交代体现的不仅是一家医疗机构对患者的态度,还体现了药学服务能力。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出台举措,实打实地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其实,医疗机构不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好用药交代这一工作。用药交代做好了,患者的用药更加安全合理,治疗效果就会更好,医患关系将更加和谐,医疗机构的人文关怀多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自然提升。因此,在患者用药前多说一句、说得更清楚一些,提升患者体验的成效就更多一点。
合理用药 中国行动
标题-3:构建医护药一体化的综合治疗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医务处副处长 田超
药学部主任 郭鹏
副主任药师 成晓玲
面对血友病患儿复杂的临床出血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以血液科医护人员为主、临床药师参与的综合治疗团队,探索出全程化药学服务工作的驻科药师模式。
1)加强用药监控 实现闭环管理
针对凝血因子“血液制品、价格昂贵、需要终身使用”的三大特点,临床药师对购药、审核、用药、还药、回收等环节进行闭环监控,实行“一人一药一码”。医院规定,回收药品要使用空瓶包装,且当换药率≥70%时方可开具下一次药品。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使药品使用全流程可溯源,还更加合理利用了医保基金,规避了药品“流弊”现象。
2)开设联合门诊 一站式指导用药
2014年11月,临床药师与医生组建“血友病联合门诊”。临床药师利用专业优势,深度参与血友病药物治疗的整个过程。在联合门诊中,医生进行疾病诊断,药师进行药学问诊,药师与医生既相互协作,又各司其职,共同制定初始治疗方案,为患儿整理用药和解决用药相关问题,包括药品选用是否合理、剂量是否合适、是否存在药物副作用、怎样提高用药依从性等,从而达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用药依从性,预防用药错误,节约治疗费用等目的。
联合门诊的开展成效显著,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截至目前,联合门诊共服务患者近万人次。
3)用好药学工具 助力精准用药
针对血友病患儿外源性凝血因子代谢差异大,相同年龄体重患儿临床结局大不相同等问题,医院临床药师立足于药,以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等为工具,深度参与血友病个体化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协助医生将“药物、经济效益、个体化、合理化”四个方面紧密结合,为患儿提供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借助药代动力学等工具,结合临床实际出血情况及综合评估体系,开展血友病患儿个体化精准治疗。针对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临床药师以下调给药剂量或减少给药频次的方式,在最大经济效益比下仍维持患儿具有良好的不出血状态,为其节约医疗费用约8000元/人/月。针对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临床药师则上调给药剂量或给药频率,使既往治疗状态下出血的患儿全部转为不出血的状态,在节约医疗费用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药师已为325名重度血友病患儿开展药代动力学检测,累计进行个体化精准用药调整1000余次,协助医生进行疑难手术精准用药方案制定58次。在医护药协同下,血友病患儿的残疾率由68.8%降至13.9%,青春期失学率由50%降至20.9%。
针对医生护士对药学知识的“刚需”,临床药师定期为他们开展药物代谢、溶媒选择、配制要点、存储要求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各个环节防范用药错误的发生。截至目前,临床药师为医护人员开展培训200余次。
新的药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以医护人员为主的局面。临床药师在综合治疗团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团队的各个专业之间起到多中心协调作用,形成了新的医药护一体化的综合治疗和教育模式。
最后编辑于 2024-06-14 · 浏览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