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皮炎治验
导读:日光性皮炎相当于中医学“日晒疮”范畴,其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外感热毒,壅滞肌肤而致。
日光性皮炎-概述
日光性皮炎是个模糊概念,它涵盖了一些由日光引起的皮肤疾患、如日晒伤、多形性日光疹、植物—日光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由于中医学无相应的区分,故将其合在一起讨论。日光性皮炎相当于中医学“日晒疮”范畴,其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外感热毒,壅滞肌肤而致。
一、顾伯华诊治经验
上海顾伯华认为日光性皮炎与中医“大头瘟”病相类似,为热毒侵袭肌肤而发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板蓝根、野菊花、连翘、防风、僵蚕、银花叶等。有内热炽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赤苓;或应用单味蒲公英二两煎汤内服。
二「赵炳南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老中医认为本病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日晒疮。是由于机体内部脾虚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生,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内外合邪而成湿毒,所以在治法上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中金银花、公英、连翘清热解毒;苡仁、车前子、木通、生甘草健脾利湿清热;白鲜皮、浮萍清热散风透邪外出;若见出血斑系因毒热迫血妄行,故加生地、丹皮、紫草根、赤芍等凉血活血之剂;若脾虚现象明显,则佐以白术,以仁补脾而不燥。赵老在治疗时着重地强调“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认为开始就应当重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剂,以治其标,而后则根据其兼证“缓则治其本”。
三、「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志礼认为光敏性皮炎系由于禀赋不耐,皮毛膜理不密或脾失运化,湿热内蕴,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内外合邪而成湿毒,郁于肌肤而成。故治以凉血解毒,清热除湿。药用青蒿为君药,性味苦寒,归肝胆经,为清热解暑之主药,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有抗光敏、抗疟作用;藿香可芳香化湿,和中健脾;茵陈可清热利湿,止痒;槐花、鸡冠花、玫瑰花、野菊花四花凉血活血清血热,花性生散,引药达体表暴露部位;白茅根、生地黄、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
四「李林诊治经验」
李林教授认为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禀赋不耐,血热偏盛或湿热内蕴,时值春夏季节,天气渐暖,皮毛理不密,复受日光照射,阳光之热邪与体内久蕴湿热搏结,阻于肌肤因而发病。治疗上分为二型。
血热壅肤证:暴露部位的皮肤潮红,逐渐出现红斑或暗红斑,边界清晰,略高出皮肤,亦可见针头至绿豆大的红丘疹,集簇成片,对称分布;自觉瘙痒,时有口干渴饮,大便正常或偏干,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方选皮炎汤。常用药物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茵陈12g,青蒿12g,知母10g,生石膏30g。加减变化在以本方药基础上,瘙痒者加刺蒺藜、白芷;口于渴饮者加麦冬、玉竹;大便干者加大青叶;小便黄者加木通。
湿热蕴阻证:暴露部位的皮肤初起为红斑、丘疹,继则在潮红皮肤上出现丘疱疹、水疱,集簇成片,甚则糜烂、渗出,久则结痂、脱屑;自觉瘙痒,伴食欲不振,神疲肢倦,舌质略红,苔微黄,或腻,脉沉濡,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选利湿清热方。药用生地30g,黄芩10g,龙胆草10g,赤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木通6g,六一散10g(包),茵陈12g,青蒿12g。加减变化在以上方药基础上,若水疱密集或有糜烂,加马齿苋、苍术;若食欲不振,加藿香、绿豆衣:若皮疹基本消退,可选用除湿胃苓汤或藿香正气散继续调治。
五「颜正华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认为日光性皮炎属中医“瘾疹”范畴。夏季发作,暴露部位红疹遍布,患者常需长衣长裤,燥热瘙痒难忍,缠绵难愈。多由于风邪热毒入血,夹湿夹瘀所致。治疗上宜从散风、清解热毒、凉血化瘀、利湿四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血分的风邪不散,热毒不清,此病难已,而瘀血不化,湿浊不去,又直接影响血分风邪与热毒的清除。
颜老散风常用蝉衣、荆芥穗、刺蒺藜等;清热解毒常用银花、连翘、白茅根等;凉血化瘀常用生地、丹皮、紫草、赤芍等;利湿常用土茯苓、泽泻、白鲜皮、地肤子等。若口干咽痛,加元参、桔梗、甘草等。
治疗时需注意,本病病情虽不复杂,但病程长,不能急于求成,应守方进剂,缓慢调治,直至痊愈,切忌频繁更换处方。在紧抓主症治疗的同时,时刻注意照顾兼证的治疗,而治疗兼证的用药不能影响主证。
按语
名老中医大多认为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禀赋不耐,内蕴湿热,或素体血热,复受日光之毒,搏于肌肤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除湿为大法。
顾伯华强调热毒是发病的关键,故在治疗中以清热解毒为主,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板蓝根、野菊花、连翘、防风、僵蚕、银花叶等。
赵炳南强调湿热内生为本病发病之本,在治法上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除应用金银花、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外,还注意应用苡仁、车前子、木通、生甘草等健脾利湿清热药,并提出如脾虚蕴湿现象明显,则佐以白术、以仁补脾除湿。
张志礼治疗中善用青蒿、槐花、鸡冠花、玫瑰花、野菊花等轻清上扬之品,引药达体表暴露部位。
颜正华认为日光性皮炎是由于风邪热毒人血,夹湿夹瘀所致,治疗上宜从散风、清解热毒、凉血化瘀、利湿四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散风常用蝉衣、荆芥穗、刺蒺藜等,清热解毒常用银花、连翘、白茅根等,凉血化瘀常用生地、丹皮、紫草、赤芍等,利湿常用土茯苓、泽泻、白鲜皮、地肤子等;并指出在治疗中切忌频繁更换处方,应守方进剂,缓慢调治。
版权声明: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皮肤病》,李元文、张丰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
最后编辑于 2024-06-06 · 浏览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