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感染一例

中医内科医师 · 发布于 2024-05-30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5578 浏览
icon离床医学离床医学 推荐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7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感染一例


一、病情介绍


基本信息

患者,女,52岁,公司职员。入院时间:2022年7月28日。主诉: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发热、少尿5天。

现病史

7月23日:右下肢疼痛伴活动受限,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右侧腹股沟处可见皮肤破损及脓性分泌物。

7月24日:发热,体温最高39.2℃,伴乏力、胸闷气促,于当地诊所对症处理。

7月26日: 小便量明显减少,每日 小便量小于400 ml,于我院某科就诊。

7月28日:入住该科ICU。查体:体温37.1℃,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65 mmHg;身高158 cm,体重80 kg,BMI 32.0 kg/ m2。营养良好,神志谵妄,查体欠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侧腹股沟处可见皮肤破损,有脓性分泌物。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浮肿。

既往史及其他

患者5岁时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右股骨钢板内固定术,1996年行剖宫产手术。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家族史及个人史

父母均患有2型糖尿病。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均无特殊。

辅助检查

  • 入院时查动脉血气(鼻导管吸氧2 L/min):pH 7.30,PaCO2 49 mmHg,PaO2 83 mmHg,HCO3- 24.1 mmol/L,SaO2 95%。
  • 血常规:WBC 13.13×109/L,Hb 123 g/L,NEU% 91.2%(↑)。
  • PCT>100.0 ng/ml,CRP>200 mg/L。
  • CREA 287.0 μmol/L,BUN 24.90 mmol/L。
  • 查骨盆X线示右股骨上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改变,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并髋关节退变,合并右髋关节脱位。
  • 胸部CT(7月28日):双下肺渗出、实变,双侧胸膜下少许胸腔积液(图1)
img


图1 患者入院后胸部CT


二、入院诊疗


入院诊断

①脓毒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②社区获得性肺炎(CAP);③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右侧髋关节脱位;④急性肾功能不全;⑤2型糖尿病。

治疗

  • 美罗培南1 g ivgtt q12h+万古霉素0.5g ivgtt q8h抗感染。
  • CRRT(7月29日,7月31日,8月18日)。
  • 护胃、营养支持等。

病情变化

7月29日凌晨因患者意识障碍行经口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见气道黏膜无肿胀,气道内未见明显分泌物。

7月30日血培养报阳—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氧瓶12小时报阳);7月28日血mNGS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数862)。

经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仍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0°C。患者插管当天及插管后6天的血气分析和炎症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氧合较前好转,炎症指标下降。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进展(图2)

表1 患者插管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

img



表2 患者插管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情况

img


img



图2 患者治疗后胸部X线片

8月5日:拔管,序贯高流量氧疗,支气管镜下见隆突较多分泌物,气道黏膜无肿胀,远端气道未见分泌物。

病原学结果陆续回报。【8月3日】肺泡灌洗液NGS回报鲍曼不动杆菌(序列数6152),人疱疹病毒1型(序列数215092),白色念珠菌(序列数3)。据此结果加用阿昔洛韦500 ivgtt q8h抗病毒。【8月7日】BALF培养鲍曼不动杆菌(++++),【8月8日】CVC导管尖端培养及痰培养结果均为鲍曼不动杆菌及白色念珠菌。

8月8日:患者出现神志障碍,血氧饱和度低、呼吸浅快。血气分析(高流量湿化氧疗,氧浓度100%):pH 7.39,PaCO2 61 mmHg,PaO2 81 mmHg,HC O3- 36.9 mmol/L,SaO2 96%。考虑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遂再次经口气管插管,气管镜下见气道黏膜水肿明显,各支气管见大量白色黏稠痰液。

血常规检查:WBC 6.72×109/L,Hb 77 g/L,NEU% 90.5%,PCT 1.30 ng/ml,CRP 126.0 mg/L。加用伏立康唑200 mg ivgtt q12h(首剂400 mg)抗真菌,硫酸黏菌素75万IU q12h持续微量泵入+25万IU q12h雾化吸入,以覆盖不动杆菌属。药敏试验结果提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多黏菌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替加环素中度敏感。

插管第2天(8月9日)复查胸部CT:右上肺实变较前明显加重,双侧胸腔积液较前明显增多(图3)

img



图3 复查胸部CT(8月9日)

更改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仍每日发热,但最高体温较前稍下降,波动于38.0~38.5°C之间,8月10日两次血培养结果提示白色念珠菌(需氧瓶1天7小时及1天8小时报阳),8月12日停用万古霉素,改为利奈唑胺600 mg ivgtt q12h治疗。8月8日及8月12日炎症指标变化如表3所示。由于患者无法脱机拔管,为求进一步诊治,于8月13日转至我科ICU。

表3 调整抗感染方案后患者炎症指标变化情况

img



三、转入RICU诊疗经过


一般状况

患者自起病以来前期精神、睡眠一般,现插管镇静镇痛状态,大便正常,小便量明显减少,体重无法评估。

入科查体

体温37.2℃,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86 mmHg,SpO2 95%(经口气管插管接有创机械通气,APV-CMV模式,氧浓度70%,潮气量320 ml,机控频率15次/分,PEEP 5 cmH2O)。患者肥胖体型,营养良好,神志清楚;双肺叩诊清音,双下肺可闻及部分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双下肢皮肤无色素沉着。右侧腹股沟处可见皮肤破损,有脓性分泌物。肛门皮肤红肿,无明显溃烂。

病例特点

中年女性,急性病程;主要症状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局部有感染,持续发热,少尿;查血象、感染指标高,有血源及肺部感染;拔管后短时间内再插管,后续脱机拔管困难。

入我科诊断

①脓毒血症,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急性肾损害,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②重症肺炎,Ⅱ型呼吸衰竭;③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右侧髋关节脱位;④右股骨上段骨折内固定术后;⑤2型糖尿病。

病原学

患者入我科之前,颈内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痰培养、血及BALF培养均提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多黏菌素、复方新诺明、 米诺环素敏感,对替加环素中度敏感。

鲍曼不动杆菌抗感染药物治疗选择


  • 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
  • MDRAB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
  • XDRAB感染:常采用两药联合方案,甚至三药联合方案:①以舒巴坦或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多黏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②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③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黏菌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PDRAB感染:常需通过联合药敏试验筛选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黏菌素是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目前国内外有3种多黏菌素类药物,可以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和所能获得的药物情况选择应用【硫酸多黏菌素B(50万U=50 mg),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0万U≈80 mg CMS≈33 mg CBA),硫酸多黏菌素E/硫酸黏菌素(50万U=22.03 mg)】。

侵袭性感染优先选择硫酸多黏菌素B全身应用,因为多黏菌素B在人体有更优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更低的肾毒性风险。下尿路感染可以优先选择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因大部分从肾脏排泄的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在下尿路转化为有活性的多黏菌素E而发挥作用。硫酸多黏菌素E的临床药理数据较少,需进行健康受试者以及患者的PK/PD研究,但因其本身即为药物活性形式,切不可参照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的PK/PD数据。

入我科时治疗

  • 美罗培南1 g ivgtt q12h+利奈唑胺600 mg ivgtt q12h+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 75万IU ivgtt q12h,雾化25万lU q12h。
  • 阿昔洛韦500 mg ivgtt q8h。
  • 卡泊芬净50 mg ivgtt qd(首剂75 mg)。
  • 胰岛素泵降糖。
  • 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入量管理。
  • 气道管理、营养支持。

入我科后检查

  • 血常规:WBC 5.68×109/L,Hb 68 g/L,PLT 219×109/L,NEU% 82.7%,LYM% 11.3%。
  • 炎症指标:CRP 124 mg/L,ESR>140 mm/h,PCT 1.6 ng/ml。
  • G/GM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均阴性。
  • 血气分析:pH 7.520,PaCO2 49.0 mmHg,PaO2 85.0 mmHg,cLac 0.8 mmol/L,cHC O3- 40.0 mmol/L,BE 15.7 mmol/L,SpO2 97%。
  • 肝肾功能电解质:ALT 41.0 U/L,AST 36.7 U/L,TP 68.4 g/L,ALB 32.9 g/L,GLO 35.5 g/L,BUN 28.9 mmol/L,Crea 236.0 μmol/L,Na 152.6 mmol/L,K 4.15 mmol/L,Cl 107.9 mmol/L。
  • 心肌酶学:LDH 316.5 U/L,CK 45.0 U/L,CK-MB 19.1 U/L,cTnT 29.74 pg/ml,BNP 1514 pg/ml。
  • HbA1c 7.9%。
  • 大小便常规、尿沉渣、凝血功能、乙丙肝、HIV、梅毒均未见明显异常。
  • 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471个/μl(↓),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316个/μl(↓),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26个/μl(↓),NK细胞绝对计数44个/μl(↓)。
  •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lgG 7.62 g/L(↓),免疫球蛋白lgA 3.32 g/L(↓),免疫球蛋白lgM 0.73 g/L(↓),免疫球蛋白lgE 7488.00 ng/ml(↑)。
  • 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阴性。
  • 腹部:肝、胆、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 心脏彩超: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范围,射血分数63%。
  • 下肢血管: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淤滞。
  • 胸部CT(8月15日):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右上肺可见实变影及磨玻璃影,少量小叶间隔增厚,病灶较前进展。
img


图4 入科复查胸部CT(8月15日)

  • 支气管镜检查(8月14日):镜下见双侧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未见明显分泌物(图5)。细菌+真菌培养、GM试验均阴性。多联病原体核酸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8月16日痰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两次血培养均阴性。
img


图5 支气管镜检查(8月14日)

治疗效果

患者入我科前的出入量控制欠佳,基本为正平衡(表4)。除了上述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在患者入科后还为其拔出锁骨下静脉置管重新置入PICC,更换导尿管。同时保持出入量为负平衡(图6)

表4 患者入我科前出入量情况

img


img



图6 患者入科后治疗及体温和出入量情况

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炎症指标有所下降(表5),胸部X线片较前好转(图7)

表5 治疗后患者炎症指标变化情况

img


img



图7 患者治疗后胸部X线

复查血气分析及病原学

8月19日复查血气分析(呼吸机辅助呼吸,SPONT模式,PSV 18 cmH2O,PEEP 8 cmH2O,氧浓度35%):pH 7.520,PaCO2 56.0 mmHg,PaO2 144.0 mmHg,SaO2 99%。SBT通过,复查支气管镜见气道内少许分泌物,黏膜光滑无肿胀,于8月19日脱机拔管,序贯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气管导管尖端培养、灌洗液培养(8月19日送检)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血培养(8月16日送检)为白色念珠菌。血NGS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数3),覆盖度0.01%。继续延用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卡泊芬净的治疗方案。

患者8月19日拔管后仍出现反复发热,考虑仍与感染有关。然而,从8月21日胸部X线片可见肺部病变有所好转(图8)。8月22日胸部CT可见两侧胸腔积液明显吸收,双肺实变、渗出灶较前明显好转(图9)

img



图8 患者复查胸部X线片

img



图9 患者胸部CT(8月22日)

发热查因

考虑患者发热的原因可能并非肺部感染。8月23日查体见患者背部、腹股沟区、左下肢点片状红疹。考虑可能为药物热所致,遂停用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改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继续卡泊芬净抗真菌治疗。

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最高体温下降,但仍有发热。为了排查感染问题,8月26日拔除PICC管,之后2~3天,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考虑患者可能合并血流感染。

预后

之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8月27日复查胸部X线片提示病情进一步好转(图10)。8月29日转入普通病房,后一直未再发热,9月13日出院。

img



图10 患者胸部X线片(8月27日)

出院诊断

①脓毒血症(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急性肾功能不全;②重症肺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Ⅱ型呼吸衰竭;③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右侧髋关节脱位;④右股骨上段骨折内固定术后;⑤2型糖尿病。

四、总结与反思


对于插管上呼吸机的重症肺炎患者,出入量的管理至关重要,尽量维持负平衡。 院感的防控 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有效控制插管患者的院内感染,能够避免二次插管,缩短住院或住ICU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对于 CRO感染,可选药物有限,结合指南及临床经验,多黏菌素是 治疗 CRO感染联合治疗的有效“武器”,相较于 其他多黏菌素类药物,侵袭性感染推荐优先选择硫酸多黏菌素 B全身应用,因为多黏菌素B在人体有更优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更低的肾毒性风险。 对于持续发热患者,若强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仍无好转,需考虑导管相关感染及药物热等非感染因素可能。

重症肺炎 (235)
脓毒症 (164)
肺炎 (1374)
髋关节脱位 (33)
纠错
12 28 11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