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③

(六)运动能力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内容,为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运动风险提供安全底线。由于心血管病患者存在运动风险,基层医院可根据综合风险评估后进行危险分层。常用的有氧运动耐力评估方法有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肺运动试验、6 min步行试验等。抗阻运动常用能够完成一次最大抗阻运动(能够1次举起的最大重量)来评价其运动能力。
基层医院心脏康复主诊医师要掌握运动负荷试验适应证、禁忌证、终止运动的指征及常用参数的临床意义,掌握运动风险的控制指标和有氧运动处方制定方法,掌握6 min步行试验的适用人群和规范操作过程,准确解读6 min步行试验结果及处方制定方法。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可作为了解知识。
1.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指在患者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和症状,对已知或怀疑患有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辅助诊断、运动能力和疗效评估的方法,其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无创伤和相对安全,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按照其应用目的不同可分为低强度运动试验、亚极量运动试验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心功能情况、运动能力和应用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
现代常用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有运动平板仪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设备类型,运动平板仪常采用Bruce和改良Bruce等分级递增方案,功率自行车采用以10~25 W/min的功率连续递增方案,在运动过程中需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症状等,通过RPE观察患者的劳累程度。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应由主治医师和护士共同完成。在试验前,医生应严格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筛选患者,按照不同的运动类型选择终止指征,在试验中医生和护士需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及时预防和阻止意外事件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过程可动态提供心率、血压、心律失常和运动强度等参数,最终测试报告提供运动耐力、运动时血压的变化、有无心肌缺血、运动是否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为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训练提供运动处方制定依据,评估心脏康复疗效和判断预后。
2.心肺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是在心电图运动负荷基础上测定运动时摄氧量(VO2)和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等多个气体代谢参数,综合分析气体代谢和血液动力学等指标,评估心肺功能储备以及全身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功能状态,可更准确评估个体的心肺储备功能和进行危险分层。心肺运动试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终止运动的指征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基本相同,可参考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相关部分。
3. 6 min步行试验:6 min步行试验主要记录6 min步行距离、心率、血压、血氧和症状等,用于评价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状态。多项临床研究表明6 min步行距离可作为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4. RPE:RPE是利用运动中的自我劳累感觉判断运动强度,又叫做Borg评分,在6~20级中每个数量级各有不同的运动感受特征。有研究报道RPE与心率和耗氧量具有高度相关性。各数量级乘以10与达到该强度的靶心率基本一致(除外应用影响心率药物)。年轻患者运动训练时RPE分级应在12~15之间,中老年人应达到11~13。确定合理运动强度的方法应将靶心率和RPE评估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在适宜靶心率范围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在运动中RPE评分,重视患者运动中的感受,可有效控制运动风险,增加运动治疗的安全性。
5.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肌力和肌肉耐力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条件,掌握患者肌力和肌肉耐力水平,对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储备十分重要。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有器械评估和徒手评估,在基层医院常采用徒手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不受设备和场地限制,简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