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puytren损伤/Logsplitter损伤/ Pott损伤? 你能分辨清楚吗?
先看图,你能正确分析出损伤类型和诊断吗?








初步诊断:( )
损伤类型:( )
治疗原则:( )
——————————————
先学理论
文章来源:中华骨科杂志,2019,39(21): 1344-1356作者:李亚星 任毅 唐霞 陈宇 吴仕舟 邓伟 朱赟 黄富国 张晖”(侵删)
一,Dupuytren骨折

Dupuytren骨折示意图:
腓骨中1/3以下骨折
伴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下胫腓联合完全分离
踝关节完全脱位
A 冠状面 B 矢状面
按照Lauge-Hansen分型,Dupuytren骨折属于旋前外旋型或旋前外展型损伤。
其损伤机制与过程为足在旋前位受到外展或外旋应力时,内踝首先受到牵拉而造成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而外踝受到相应的外展或外旋应力,造成腓骨不同高度的骨折,下胫腓联合在外展、外旋应力下完全分离,最终出现踝关节完全脱位。
手术遵循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的手术顺序。
Dupuytren骨折不同于其他简单的踝关节骨折,其下胫腓联合损伤严重、完全分离,术中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后必须检查下胫腓的稳定性,对仍存有不稳定者需要固定下胫腓联合。
此外,应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在术前与患者做好沟通,术后可适当延长下胫腓联合螺钉的取出时间。
尽管下胫腓联合螺钉在患者后期负重训练时可能发生断裂或松动,但相比较而言,过早取出下胫腓螺钉所致的下胫腓联合再度分离则更难处理。
因此,主张在术后12~16周以后取出下胫腓螺钉。
——————————————
二,Logsplitter损伤

Logsplitter损伤示意图:
以高能量垂直暴力为主、多种暴力复合所致的踝关节骨折
合并距骨向上楔入下胫腓联合而导致下胫腓联合分离,
可合并腓骨骨折、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关节完全脱位
可伴有胫骨"天花板"骨折和(或)距骨骨折
箭头示暴力方向
从影像学上来看,有时难以直接与Dupuytren骨折相互区别。在临床上,有时可根据二者暴力性质加以区别。
Logsplitter损伤强调垂直高能量
暴力
Dupuytren骨折则以旋转暴力为主。
对于开放性损伤患者,均应一期行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待创面愈合或无明确感染时再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软组织探查修复术。
即使对于闭合的Logsplitter损伤患者手法复位后仍需接受手术治疗。
这种高能量踝关节骨折,其处理原则类似于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预后至关重要。软组织肿胀严重者应避免在水肿期进行手术干预,应等待水疱消退、挫伤处上皮形成、术区皮肤皱褶出现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在Logsplitter损伤中,通常患者的胫骨长度较为固定而腓骨骨折类型比较复杂。
此外,47.8%的Logsplitter损伤还伴有"天花板"骨折。因此,术中应首先复位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恢复胫骨穹窿的完整性和平整度,然后再行腓骨骨折的处理。腓骨骨折复位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腓骨短缩及旋转移位。其余部位的损伤,根据具体受累范围,分别处理距骨骨折、内踝骨折、后踝骨折以及下胫腓联合的损伤即可。
——————————————
三,Pott骨折

Pott骨折示意图:
腓骨远端2~3英寸(5~7.5 cm)的骨折
伴有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踝关节半脱位
在Pott的最初描述中所提及的"a partial dislocation"(半脱位),这一点有助于在影像学上与Dupuytren骨折进行区别。
Lauge-Hansen分型中的某些旋前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骨折可以表现为这类骨折。
Pott骨折是一类极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因此目前认为除身体条件无法手术可行保守治疗外,其余均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遵循先恢复腓骨的长度,随后固定后踝,接着修复踝关节内侧结构,最后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
对于腓骨的固定通常选择重建板或1/3管状板或解剖板。腓骨干纵轴与外踝成15°角,钢板塑形应保持这一角度,在固定腓骨骨折时,必须恢复腓骨的长度[59]。
当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即Tillaux骨折)时,可复位后予以缝线或螺钉固定,如外侧副韧带损伤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则可同时予以修复。
位于内踝深部的三角韧带可拮抗距骨外旋,对踝关节的稳定,尤其是距骨在踝穴内的旋转稳定起重要作用。
Pott骨折常伴三角韧带损伤甚至断裂,对于三角韧带区域存在压痛、肿胀以及淤青的患者,应怀疑三角韧带损伤。关节镜探查和切开探查都是诊断三角韧带断裂的"金标准",但均为有创检查,除非需要同时进行修复,否则临床上不提倡使用。X线片检查在诊断三角韧带损伤中比较常用。踝穴位X线片示内踝间隙>4 mm或距骨倾斜角为6°~10°,以及应力试验内踝间隙>4 mm时,需考虑三角韧带损伤[60,61]。但是,某些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在普通X线片上并不会表现出内侧间隙增宽,此外,应力位X线检查也多因患者疼痛而无法配合[60]。超声检查具有廉价、快捷等优势,但其准确度受操作者经验限制。MR检查尽管价格昂贵,但其准确度高且可以判断三角韧带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对于急性三角韧带断裂后是否需要修复,以及采用何种方式修复,目前存在争议。Maynou等[62]认为,腓骨和踝穴解剖复位后,三角韧带断裂非手术组和手术组在愈合方面无明显差异。而董玉金等[63]提出三角韧带断裂后需要修复,否则易导致踝关节不稳。Beals等[64]认为,三角韧带断裂,尤其是三角韧带深层完全断裂者,通过手术缝合可获得更好疗效。张明珠等[60]提出三角韧带修复的指征:①踝穴位X线片示内侧间隙较对侧≥5 mm,距骨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②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后,外翻应力试验发现踝关节内侧依然不稳定,说明三角韧带浅层与深层均断裂;③骨折复位固定后,内侧间隙仍增宽1 mm以上者,提示可能存在三角韧带断裂或其他软组织嵌入踝关节内侧间隙,需进行手术探查。目前,对于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缝合、骨锚修复、骨隧道修复和韧带重建。
依据Pott骨折的描述与定义,Pott骨折几乎均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而对该损伤是否固定及采用何种方式固定目前也有争议。目前认为下胫腓联合损伤需要予以固定的情况包括:①内踝三角韧带损伤未修复,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水平上方3~4 cm以上;②内外踝骨折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仍不稳定;③未行固定的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④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术中可采用1~2枚直径为4.5 mm或3.5mm的皮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从后向前倾斜25°~30°(由腓骨后外侧向胫骨前内侧)置入,且平行于胫距关节面,置钉位于下胫腓联合上方(踝关节水平上方2~3 cm)。如置钉偏上,则可能导致腓骨外翻。皮质骨螺钉通常只固定三层骨皮质,以适应下胫腓联合的正常微动而不易发生螺钉折断[65]。Cesari等[66]认为皮质骨螺钉可固定四层骨皮质,即使螺钉发生断钉也容易取出。通常术后10~12周,在负重锻炼之前需取出下胫腓螺钉,以避免螺钉断裂。
现在,你能准备判断损伤类型和正确诊断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