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发布于 2024-05-03 · 浏览 834 · IP 江西江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以死亡为意图、故意地反复破坏自身的组织器官,而且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包括切割、烧伤或刺伤、摩擦和抓伤皮肤等行为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面临压力的逐渐增加,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日益突出的校园欺凌及攻击行为,这些压力因素使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题愈发显著。研究发现NSSI在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中显得尤为突出,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青少年开始发生NSSI的年龄一般在12~14岁,女性多于男性,持续时间平均约为2年,峰值可能在青少年后期出现。

基本病因


个体心理因素

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NSSI。

不良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是导致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恋爱不顺利、失恋、升学压力、被欺凌等。

神经生物学因素

主要包括5-羟色胺、谷氨酸、多巴胺等物质代谢的影响,也可能与遗传存在相关性。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如:离异复杂家庭模式、父母过度的批评或冷漠、缺乏母亲温暖和支持、早期父母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严厉的惩罚等不良教育方式;紧张、压抑、冲突等不良家庭氛围等。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也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遭受校园欺凌、学习压力过大、同学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都可能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症状识别

情绪变化

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者频繁的情绪波动,可能是自伤行为的情绪背景。

行为异常

出现异常行为,如突然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者出现自闭症状,可能是自伤行为的迹象。

身体伤痕

身上有不明原因的割伤、划伤、烧伤、咬伤等伤痕,尤其是出现在手臂内侧、脚踝等隐蔽部位,这些伤痕可能是孩子自伤行为的迹象。

生活习惯改变

生活习惯发生明显改变,如饮食、睡眠、作息等方面出现问题,可能和自伤行为有关。

言语暗示

无意间流露出消极的言语,如提到自杀、死亡、放弃等词汇,或者表达出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想法需要引起关注。

动机和常见的目的

自我惩罚

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对不起别人,无法原谅自己,用自伤行为惩罚自己。

存在体验

通过自伤的疼痛感,将自己拉回现实生活,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真实性和存在性。

吸引关注

在遇到人际关系危机时,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关系,换取他人的关注关心。

摆脱痛苦

对难以承受的消极情绪,采取自伤行为,宣泄情绪或释放痛苦。

不良模仿

为了融入群体,进行团体性自伤,或者因为好奇,模仿他人的自伤行为

潜在的心理疾病

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解离性疾患、强迫症、躁郁症、冲动控制障碍等。

自伤 (3)

最后编辑于 2024-05-03 · 浏览 834

2 6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