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误解知多少
按:
标题
标题-1:认清误区;
误区:孩子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而已。
误区:孩子得孤独症,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误区: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孩子长大就好了。
标题-2 :正确干预; ,
给予关爱;
药物治疗;
标题-3:给予关爱:
1.学习康复教育训练方法
2.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
3,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4.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2024-04-13,收录
热点话题
孤独症,误解知多少
健康报,2024年4月2日(8)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赵雅娟 乔颖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患儿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
在临床上,有类似孤独症样症状的一类疾病被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其典型症状包括社交功能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范围等。
孤独症儿童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在沟通时,总是用一种大家不太容易理解的方式,就好像他们来自遥远的星球,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过,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关爱他们,他们就能为我们带来惊喜和希望。
标题-1:认清误区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但是,很多人对孤独症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孩子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而已。
孤独症儿童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或不喜欢社交。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与人交流,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难以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进而面临严重的社交障碍。他们可能在解读面部表情、理解情绪或分享情感方面存在异常,导致社交障碍。
误区:孩子得孤独症,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误区: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孩子长大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只影响儿童,孤独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其实不然。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会拥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摆脱了疾病的影响。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交和沟通障碍,他们需要持续接受家人、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不过,通过早期干预和支持,许多孤独症儿童能够在社交、沟通和生活技能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标题-2 :正确干预
康复教育和训练 由于缺乏特异治疗方法,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教育和训练,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康复训练应按照个体化原则。孤独症儿童应从基本适应行为开始做起。家长要注意孩子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尤其要关注他们的情绪问题。
药物治疗 孤独症儿童如果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标题-3:给予关爱
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如何让家这个温暖的港湾,成为滋养孤独症儿童的沃土,是需要大家重视的问题。
1.学习康复教育训练方法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2.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3.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理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4.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相互理解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