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南论带脉
带脉在所有的经络中,有它特殊的循行途径。一般的经络都是上下周流的,惟有带脉是绕身一圈,象箍桶的圆环一样,是和其他的经络不同。所以《难经·第二十八难》里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带脉》)说:“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由于它的经络是围身一周,所有直行的经络都要经过它的经道、受它的约束,因此带脉是能总束诸脉,尤其是腰以下的,是受它的提系才能维持正常的位置。
在十二经络中,带脉同肝胆的关系很密,因为带脉的穴位中,章门穴是属肝经,而带脉穴又隶胆经,所以情绪抑郁,肝胆不舒,积久化热,湿热乃滞留于带脉,便能引起带下等疾患。此外,带脉是络腰而过,腰部是足少阴肾经所属,腰为肾之府,带脉又和肾相关联,倘若带下日久,滑泄无度,终可延及肾脏。这也证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带脉是总束腰以下的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的所在,带脉在奇经中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其间,冲任督是发源于小腹部,张子和说:“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岐,皆络带脉”(《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章》),说明带脉和冲任督三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男女都有带脉,所以带脉病不仅限于妇人,但妇科病多发生腰带以下,因此妇科医生又名“带下医”(《史记·扁鹊仓公传》),证明带脉在妇科的生理和病理上都占重要的地位。
带脉如果受损,它的提系功能便遭受影响,于是产生了下陷的症状———“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难经·第二十九难》)。这种现象,说明带脉不固,能使中气不运,所以有腹部胀满,腰部弛散无力,象坐在水中的样子;相应地可以理解是有软弱而有下垂的感觉。
笔者归纳历来文献有关带脉的论述,并结合个人临证所得,认为带脉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带脉的弛缓,产生各种下陷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脉虚弱,提系乏力。例如带脉虚惫后,任脉也受影响,任主胞胎,于是胎元不固,能导致胎漏;又如带脉弛缓后,小腹内的部分脏器也因而下陷,如肠下垂成为疝,胞宫下垂成为子宫脱垂等;此外,如带脉失去约束阳明经脉的能力,宗筋弛纵,会形成足部痿弱不用的症状。另一类是痰、湿、寒、热等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带脉,以致它的约束能力减退,导致带下的疾患。所以带下病虽有以颜色、气味、清浊来辨证定名,但都属于带脉的病变,这是肯定的。
明了带脉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在临证治疗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带脉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 . 漏胞
带脉主腰以下疾患,约束督、任、冲诸脉,和生育很有关系。《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篇》曾说带脉病变“令人无子”。带脉有病,不仅难于生育,即或受孕,胞胎亦不牢靠,每致引起漏胞早产。例如《傅青主女科》说:“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
至于损伤带脉的原因,有因跌仆闪挫,有因纵欲,也有因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带脉失调。治疗这种漏胎,应以固带脉、补肾气为主,笔者运用这种法则,临床颇获效验。下面是一则验案:邵某,女,24岁,已婚,教员。门诊号:39714,初诊日期:1955年10月4日。患者新婚五月,怀孕已2个月,头眩目花,肢软神疲,腰部酸楚,小腹有下坠感,小便频数,漏红已数日,淋漓不净,此乃带脉提系失调,肾气不固,属漏胎症,治宜固带脉益肾气法,药用:太子参、黄芪、黄芩、白术、白芍、川断、杜仲、生地、炒归身、南瓜蒂、苎麻根等为主。服6剂后,漏红已止,小腹下垂感、腰酸均消失,在1956年5月间平安生产。
按:归身、黄芪、白芍、续断等品,根据《奇经药考》(《得配本草》附录)所记述,都是入带脉的药,能使带脉恢复正常的提系能力,所以临证应用能固带脉安胞胎。
又有滑胎证,近代称为习惯性流产,孕妇每至妊娠月间,引起漏胎,接连数次,乃带脉不固、肾气虚弱所引起,所以即使没有跌仆等外来因素,也能突然漏红胎堕,而且堕后每易得胎,到相同月份又复胎堕。治疗这种病,最好能在滑胎后避孕年余,并在这期间,用菟丝子、覆盆子、杜仲、续断、黄芪、白术、芍药等巩固带脉,调补肾气,候带脉和胞宫机能恢复正常后再行得胎,则胎元结实,就可以预防滑胎了。
2﹒肾著和足痿
肾著症属带脉病(《奇经八脉考》列入“带脉为病”的一章),带脉气分不足,弛缓下垂,肾经也受影响,于是产生了肾著的现象。本症首先记载于《金匮要略》:“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著症有人认为是“偻麻质斯性腰神经痛”,笔者认为并不最妥当,从病机和临证所见,似和肾下垂的征象非常相近。这种病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运,带脉弛缓,所以腰部有“如带五千钱”那样重垂的感觉,此外,患者腰部常有酸楚不适的现象,躺着较好,站立和劳动时,酸重并作或有疼痛感。
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白术、茯苓)又名肾著汤,以温中气固带脉为主。中气足,带脉固,肾脏不致下垂,所以它是属于带脉之方。
足痿症首见于《素问·痿论》,是由于带脉不固,不能约束阳明经脉,于是宗筋弛纵所致,也可以用上方治疗。《金匮今释·卷四》曾载日本汉医有以甘姜苓术汤治疗足痿的验案。因本方能固带脉温脾胃,但其着眼点则在温固带脉。
3﹒疝
即颓,是下坠的意思,疝是阴肿的解释。疝一般指肠子下坠而形成阴囊肿大,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丈夫疝”的论述。
疝属带脉病,又同厥阴肝经相关,带脉和肝经连系颇密,章门穴就是两者的交会穴。带脉是约束下焦的经络,中气虚弱,带脉松弛,于是在男子方面,肠的一部分陷下而至阴囊中(阴囊属阴器,是厥阴肝经所循),成为疝。
金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论疝颇详。他所说的七疝中,气疝也就是小儿疝(小儿亦有此病,俗名偏气)、狐疝是疝的轻症(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疝则为重症(阴囊肿缒,如升如斗)。实则三者都属民间所说的“小肠气症”,治法也相同,如中气虚弱,带脉不固,都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例如:
清代曹仁伯《继志堂医案》:“狐疝,卧则入腹,立即出也,补中益气汤另金匮肾气丸合小安肾丸(香附、川乌、茴香、椒目、川楝、熟地)。”
清代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大凡治疝,不越辛温苦泄,然劳碌气陷者,苦泄则气益陷,当先举其陷下之气,稍佐辛温,是亦标本兼治之法,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茴香、延胡、全蝎、木香。”
补中益气汤治气陷的疝气,属正治之法。本方首订者李东垣即认为本方可治带脉的疾患,他说:“补中益气汤……必加升麻、柴胡以行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按:应为升带脉之弛陷),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上方中之升麻、黄芪、人参、当归都能补中气、固带脉,使陷下者上升,弛缓者恢复正常。笔者治疝气,凡属劳倦而致者,用该汤加荔核、茴香、枳壳、木香,服数剂后每能应手,而奏效之理由即在升提兼温补的功效。
女子亦有患疝的,《素问·脉解》:“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与近世子宫脱垂症相似,它又名阴,葫芦、阴茄、茄子疾等,都以形似而定名的。这种病也是带脉不固、中气虚弱所致,而劳伤每为其诱发原因,所以病因与男子的相似,故治法的原则也相同。下面就是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妇女疝的验案:毛某,女,35岁,已婚,门诊号:32886。初诊日期:1960年6月23日。患者生4胎,现存3孩,幼孩已夭,因产后操劳过早,以致子宫脱出阴道外,起立则坠,卧则缩入,腰酸头眩,胃纳不佳,脉象虚软,舌苔薄白。治疗采用补中气升带脉法,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丹参、枳壳、杜仲、续断。服4剂后,子宫不再下垂而痊愈。
4﹒带下
带下属带脉为病,这是历来医书上公认的。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历来医案中也很多叙述因带脉损伤而引起带下,治法是依据病因而定。例如蒋宝素对痰火互扰,影响带脉而引起的赤白带,采用化痰清热法,用药是赤石脂、禹余粮、海石粉、制半夏、制南星、炒黄柏、制苍术、椿根皮、赤白葵花、川黄连、赤芍药(《问斋医案·卷五》);对于带脉不固、肝肾虚弱引起带下如注,采用补养固带脉法,用药是大熟地、人参、椿根白皮、生甘草、甜桔梗、济水阿胶、当归身、酸枣仁、柏子仁(《问斋医案·卷三》)。吴鞠通对带脉寒湿下注引起的带下,采用温燥法,用药是艾叶炭、苡仁、车前子、小茴香、萆、通草、姜半夏、全当归、益母草、大腹皮、炮姜(《吴鞠通医案》)。叶天士对冲任督带交病引起的经漏成带、久带精枯症,采用填补法,用药是:乌骨鲍鱼汁丸(《临证医案指南》)。
治疗带下与治疗泄泻不同,不论病的新久或带下颜色质味的不同,都宜截止而不宜任其下注,所以椿根皮、白槿花、鸡冠花、乌 骨等成为治带的常用药,因其能固托带脉,止其下陷。初起属湿热者配以苍术、苡仁、黄芩、黄柏,秽臭者配以土茯苓、墓头回,久带寒湿者配以艾炭、茴香,阳虚者配以鹿角霜、白蔹,精枯者配以阿胶、鲍鱼汁。中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也可引用。
此外,尚有一种透明带,历代医书少有记述,在临证时每多发现。症状是患者带下粘液,形状如丝,短至一寸,长至尺余,无色透明,有韧性,可以拉长而不折断,并常伴有小腹冷痛,腰酸肢软,脉象虚细。这是肾气亏弱,冲任虚寒,带脉不固所引起的,患者每多不孕。治疗用金匮肾气丸加狗脊、菟丝子、金樱子、五味子颇验。
另一种透明带,常发生于妇女产后,也是带下细长如丝,质韧可以拉长,但小腹并无冷痛感,兼有头目眩晕,精力疲乏,时思睡眠,心悸烦恼,两颧红赤,脉象细数,倘能仔细询问,大多伴有梦交现象。这是肾阴虚亏而君相火旺,带脉不固所导致。治法与前者不同,宜补阴潜阳兼固带脉。笔者常用知柏八味丸加莲薏、芡实、龙骨、牡蛎。
二、带脉药考
带脉的引经药,《得配本草》附录《奇经药考》及《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篇》等,都有记载。笔者归纳先贤的经验,补充一己之得,将带脉药分类如下:
1﹒升提带脉:升麻、五味子。
升麻,《奇经药考》认为能缓带脉之缩急。笔者认为以升提带脉的弛松为妥。凡疝、肾著等症都可应用,甚至带下崩中久陷者,用本品颇验,都取其升提之力。五味子为带脉药,《傅青主女科》宽带汤用五味子,谓:“或疑方中用五味、白芍之酸收,不增带脉之急而反得带脉之宽,殊不可解。”他又解释:“用五味之酸以生肾水,则肾能益带,似相碍而实相济也”(《傅青主女科·少腹急迫不孕》)。笔者不能同意他的论点,因为五味子的性能,正如李东垣所说:“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本草纲目》五味子条所引),盖味酸能收敛带脉,补气则巩固它提系的功能而奏升提之效。
2﹒固托带脉:龙骨、牡蛎、乌贼骨、椿根皮。
《奇经药考》认为“龙骨治带脉为病”,盖带下久陷,非固托不能奏效。除龙骨外,尚有牡蛎、乌贼骨、樗白皮都有固托带脉的功效,带下日久,上列诸品均可选用。
3﹒止带脉之疼痛:白芍、甘草。
《奇经药考》认为“白芍治带下腹痛”,又说:“甘草缓带脉之急。”凡是带脉失调而发生疼痛现象,芍药、甘草二者并用,有协同安抚带脉,而收止痛之效。
4﹒温带脉之寒:艾叶、干姜。
《奇经药考》认为艾叶能温下焦,暖胞宫,所以能祛带脉之寒。干姜辛热散寒,带脉受寒,则机能减退,弛垂而酸痛;用热药温暖,寒去而机能恢复,所以甘姜苓术汤中用本品,其理即在于此。
5﹒清带脉之湿热:黄芩、黄柏、白芷炭、车前子。
《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篇》认为黄芩亦为治带脉病要药,凡带脉有湿热滞留,黄芩之外可加黄柏。如果形体虚胖,湿重而兼阴部痛痒并有浮肿的,可加白芷炭、车前子,以增燥湿之力,尤其白芷,《神农本草经》已述其治带下之效,近人更认为是治湿热带下的引经药(《中药学讲义》)。
6﹒补带脉之阴:当归、熟地。
叶天士治奇经之法,以当归为治带脉病主药,“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临证医案指南》龚商年按语)。带脉阴虚营亏,当归之外,可加熟地,效力更为显著。
以上入奇经药品,仅列举其主要者以供参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希同道不吝指教为感。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朱南孙编著《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最后编辑于 2024-03-20 · 浏览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