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世界睡眠日特稿|关于失眠症的诊治,这些知识您掌握了吗?

发布于 2024-03-20 · 浏览 1294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5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基本知识

(一)诊断标准

根据ICSD-3,失眠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症状;②日间疲劳、嗜睡,社会功能受损;③上述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至少3个月。如果病程小于3个月可称为短期失眠障碍。

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失眠障碍),也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进行系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失眠相关临床检查以明确失眠的病因和共病障碍。因此,在做出失眠障碍的诊断前,须注意与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排除其他常见睡眠障碍,如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不足综合征等。

(二)病因

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

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

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其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4倍。

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

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

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三)疾病危害

大量研究证明,失眠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认知记忆、沟通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严重者还会引起机体损伤,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引发消化道疾病,造成食欲减退,还会引起血糖和血压的升高,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欧洲的一项研究,失眠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9位。

二、治疗与康复

(一)治疗目标

1、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

2、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功能损害;

3、减少或消除短期失眠障碍向慢性失眠障碍转化风险;

4、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精神障碍的共病风险。

(二)心理治疗

1、失眠障碍心理治疗的目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因素,增强患者自我改善睡眠的信心。总体的治疗目标包括:

(1)确认导致慢性失眠的不当行为和错误认知;

(2)让患者了解自己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重塑有助于睡眠的认知模式;

(3)消除努力入睡和增加的觉醒次数之间的关系,加强床、放松及睡眠之间的良性联系;

(4)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重塑睡眠生理周期,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

(5)消除常见的心理生理性觉醒和对睡眠的焦虑。

2、心理治疗的形式: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正念疗法、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心理疗法均对失眠者有帮助,关键是如何根据失眠者的具体特点进行选择。

(三)药物治疗

失眠障碍药物治疗的目标:缓解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延长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入睡后觉醒次数,实现疗效和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提高患者对睡眠质和量的主观满意度,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以下方面选择药物种类:(1)临床症状;(2)治疗目的;(3)既往治疗疗效;(4)患者的倾向性意见;(5)费用;(6)可获得性;(7)共患疾病;(8)禁忌证;(9)联合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10)不良反应。

镇静催眠药物的应用原则:(1)在病因治疗、心理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2)需遵循个体化、按需、间断的原则;(3)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4周,如需继续给药,需每个月定期评估。

三、生活方式及认知、行为指导

(一)睡眠卫生习惯指导

1、卧室安静,光线与温度适当。床铺应当舒适、干净、柔软度适中。枕头高度适中。

2、限制床的功能,床只用于睡觉和性生活,尽量避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看手机、听收音机或聊天斗嘴。

3、保持每天规则的、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睡眠。运动最好安排在午后和傍晚,但避免在睡前(一般指睡前两小时内)剧烈运动,否则反而影响睡眠。

4、不在傍晚以后大量饮用酒、咖啡、可乐、茶及吸烟,可适当增加龙眼肉、莲子、百合、大枣等安神食物的摄入。

5、不在睡前大吃大喝,太饱或太饿上床睡觉都不是好的习惯。

6、睡前1~2小时,最好丢开一切计划。倘若您躺在床上还需要思考当日所做之事或次日应做之事,那您应该在上床前处理完这些分心的事情。列出清单,写出您的担忧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便于您无需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使用手机,不做需高度投入精神的事情,让“心”自然地静下来。

7、不要怕做梦。做梦不是睡眠不好的标志,做梦是睡眠时脑的一种正常的活动方式。

8、睡不着的时候不要经常看时钟,也不要懊恼或有挫折感,应该放松身体,可自由冥想(如海洋、沙滩、天空、草原)。

9、追求质量,而非数量。6小时的优质睡眠比8小时的低质睡眠能使人体得到更好的休息。请别认为必须躺8小时,若6小时,甚至5小时或更少时间便可以使您充足电,那么暗自庆幸吧:您不是失眠患者,而是天生的短时睡眠者!睡眠的好坏,应该以是否消除了疲劳,精力是否充沛来评判。一般来说,只要您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如果花很多时间辗转在床上等待睡眠迟迟不来,心里的懊丧自不必说,睡眠的质量也会因情绪的干扰而降低。

10、尽量不随意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如果存在失眠,午睡时间则不宜太长,只可小睡30分钟。

11、不熬夜。现在有很多人是得了“熬夜病”,因为工作任务或娱乐节目而到零点或零点之后才睡觉。这实际上错过了睡眠的黄金时段。中医根据人体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阴阳变化“天人合一”理论,强调要睡“子午觉”;现代医学也证明,子时(指23:00-1:00)是一般人的核心睡眠时间,对健康特别重要。

12、不睡懒觉。有些人好睡懒觉。其实睡眠不能储存,睡多了也没用。相反,早晨赖床往往会造成头昏、疲惫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觉。中医认为早晨5:00~7:00是人体肠胃活动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浊功能。

(二)纠正失眠的错误认知

错误认知1:睡眠非常重要,失眠的后果十分严重。

正确认知:睡眠确实重要,但人们往往受一些信息的影响而夸大了失眠的后果,如“睡不好会身体垮了”“睡不好会皮肤粗糙”等。因而一旦出现睡眠不好就非常害怕,越担心越睡不着,结果使失眠持续存在。

错误认知2:睡眠好坏以时间长短为标准,睡眠一定要保证多少时间,如果少了应该补回来。

正确认知: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不同。若是一味以睡眠时间衡量自己睡眠的话,就只有让自己陷入失眠的泥潭和苦恼了。所以,大可不必太拘泥于有没有睡到8小时的理想时间。关键要重视睡眠质量。

错误认知3:做梦是睡眠不好的标志。

正确认知:没有人不做梦,梦是大脑休息时的一种特殊的活动状态。梦发生在快动眼睡眠时相,因此,一般每个人一晚上会做4~7次梦。

错误认知4:失眠者睡前常感到紧张与恐惧,就怕自己睡不好,于是强制性地数数字、看时间、反复关注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入睡、想着第二天必定受失眠影响而做不好事情,等等,结果导致更加不安与难以入睡。

正确认知:睡眠并非我们的意志所能完全控制的,它是一种自发平衡我们精神和生理状态的自然现象,“努力地让自己睡着”只会干扰这一自发的过程而加重失眠。此时,“无为”可能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三)、放松和运动指导

1、肌肉放松训练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叫逐步肌肉放松或深度肌肉放松,该方法通过肌肉从头到脚有序地收缩、松弛,从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在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之前,最好先做几组收缩-舒张右手臂肌群的动作,体会收缩放松的感觉,学会保持放松。然后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收缩-舒张每一组肌肉群。

渐进式肌肉放松的操作可参考下面步骤:

(1)紧握你的左拳,感受手和臂部的紧张感,5秒钟后放松;

(2)紧握你的右拳,感受手和臂部的紧张感,5秒钟后放松;

(3)自左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左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感受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然后放松;

(4)自右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右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感受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然后放松;

(5)举起双手臂,用力将手指触至双肩,感受双臂肌肉的紧张,然后放松;

(6)耸起肩膀,越高越好,感受肩膀的紧张,然后放松;

(7)皱起额头,感受紧张,然后放松,并略微闭上眼睛;

(8)紧紧地合上双眼,再轻轻闭着眼睛,感受紧张与放松;

(9)用力将舌头抵住口腔上部,感受口腔内肌肉紧张,然后放松;

(10)紧闭双唇,感受口腔与下颚的紧张,然后放松;

(11)用力向后仰起头部,感受背部、肩膀以及颈部的紧张,然后放松;

(12)用力低头,尽量将下巴靠住胸部,感受颈部与肩膀的紧张,然后放松;

(13)弓形弯曲背部并离开椅背,双臂向后推,感受背部和肩膀的紧张,然后放松;

(14)做一次深呼吸,并持续一段时间,感受背部和胸部的紧张,吐出空气,然后放松;

(15)做两次深呼吸,持续一段时间,吐出空气,然后放松;

(16)用腹部吸入空气,尽量使其膨胀,感受腹部的紧张,然后放松,感觉到你的呼吸更加稳定;

(17)收紧腹部肌肉,感受腹部的紧张,然后放松;

(18)臀部用力并压住椅子,感受臀部的紧张,然后放松;

(19)收紧腿部肌肉,伸直双腿,感受腿部肌肉的紧张,然后放松;

(20)双脚脚趾向上,并逐渐抬起双脚,感受双脚和小腿肌肉的紧张,然后放松;

(21)向下弓起脚趾,犹如要将脚趾埋入沙土一般,感受双脚弯曲时的紧张,然后放松。

2、正念冥想

对于失眠者的正念冥想训练,首先要让患者明白,睡眠不受自主意识控制,每个人都有偶尔睡不着的时候,尤其当心里有事的时候更是如此。当睡不着的时候先要接受自己当下这个状态,知道这个现象的发生对于你是“正常的”。然后把注意力轻轻地专注于与睡眠无关的对象上,你可以眼睛看着天花板,也可以专注于呼吸,甚至是跟着伴侣打呼噜……不管内心是否出现恐惧、着急或是焦虑,你只是如此去做就行。不管有没有睡着,第二天准时起床,做该做的事。

不管你已经失眠多长时间了,还是按照上述办法去做。

3、运动指导

一般来说,不经常运动的人开始时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运动量也不宜太大,以免过度疲劳,身体不适应,反而影响睡眠。对多数人来说,应先从走路、做操开始,走路要尽可能走得快些,而不是散步,要逐步加快速度,以便使肌肉、心脏和肺脏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有睡眠研究者认为,下午4点至8点之间运动效果最好,轻中度运动比大运动量效果好。除走路、做操以外,失眠者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游泳、骑单车、打太极拳、跳绳、慢跑等体育活动。这些运动都能排遣过于紧张的情绪,使身体恢复正常的状态,易于入睡。

需要强调的是,运动时要好好地去体验运动的过程,而不可抱着“运用运动来治疗失眠”的想法,否则,就可能出现“临时抱佛脚,越抱越蹩脚”的局面,导致失眠加重。

四、紧急处理

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病情加重,尤其是伴有情绪问题、思维逻辑问题、言语和行为问题者,应尽快转诊到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卫生科或精神专科医院。

五、随访

根据失眠症的病因、合并症、具体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个性特点等方面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随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M].

[2]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2015[M].

[3]包祖晓.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2019[M].

[4]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

img
失眠症 (71)
睡眠障碍 (38)
慢性失眠症 (1)
焦虑障碍 (55)

最后编辑于 2024-03-20 · 浏览 1294

1 22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