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成功率、术式选择标准、提升限度、分类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成功率
在上颌磨牙区进行种植牙修复,种植体植入骨内的长度需要10mm以上,种植体横径应达4mm以上。但是,对于牙槽骨严重萎缩而又有上颌窦解剖结构限制的病例,则很难植入有足够长度和横径的种植体。
上颌骨的骨质通常较下颌差,在上颌窦内植骨并获得与受体骨的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针对此类病例,需要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和植骨技术来改善种植体植入条件。
上颌窦底的提升方法大致分为侧壁入路的外提升术(侧壁开窗技术)和牙槽嵴顶入路的内提升术(骨挤压技术)。
侧壁入路(外提升术):
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颊侧骨壁上开窗,剥离并推高上颌窦黏膜,然后填入骨移植材料。
优点:可以在直视下抬高上颌窦黏膜,并可获得充足的植骨量;
缺点:手术创伤大。
牙槽嵴顶入路(内提升术):
优点:手术创伤小;
缺点:无法在直视下手术,较难获得充足的植骨量。
有关外提升术的成功率,Tong等通过整合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仅用自体骨,植体的生存率是90%;
自体骨联合HA,植体的生存率是94%;
脱矿冻干异体骨(DFDBA)联合HA,植体的生存率为98%;
而仅用HA的植体生存率为87%。
2006年Peleg等报道采用同期法植入的种植体9年残存率为97.9%。2008年有研究显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总体成功率为96.4%,与仅用自体骨相比,将DFDBA、吸收性HA和非吸收性HA按1:1:1混合的病例成功率较高。
有关内提升术的成功率:
Summers等报道采用2期手术完成的种植牙,施加咬合负载18个月后的成功率为96%,他使用的骨移植材料为自体骨联合DFDBA以及少量的吸收性HA。
另外,McDermott等2006年报道指出:外提升术和内提升术等上颌窦内植骨技术不是造成种植失败的高风险因素。
三明治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概念
所谓三明治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就是指基于以修复为主导的种植牙理念,将上颌窦黏膜经由颊侧面提升,并在由上颌窦前外壁、后外壁、内壁和窦底所围成的空间内,填入自体骨以及含有各种骨移植材料的复合骨,以确保植入的种植体周围有充足骨量的术式。
上颌窦内植入的骨材料会通过反复的骨重建而发生吸收。上颌窦内成骨与下颌牙槽骨有所不同,它需要在解剖上本来无骨存在的位置形成新骨。
加上呼吸产生的压力也会对上颌窦内的成骨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植入有一定硬度、且能在骨重建中不发生吸收的骨移植材料,以维持上颌窦内成骨空间的长期稳定性。
三明治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就是将植入骨材料分为三层:
在靠近上颌窦黏膜侧填入能抵抗呼吸压力的非吸收性HA,
中间部位填入可进行骨重建的复合骨,
在种植体周围填入可生成早期骨结合的自体骨或DFDBA。
上述三层结构形成的植骨空间,基本可以确保骨移植材料在长期的骨重建中不会发生吸收。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术式选择标准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术式大致分为两种:经由牙槽嵴顶的内提升术和经由颊侧骨壁的外提升术。
对于Ⅱ类牙槽骨可采用内提升术;
对于Ⅲ类和IV类牙槽骨则应采用侧壁入路的三明治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三明治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又可根据上颌牙槽骨嵴的垂直及水平骨量、种植体植入的时机而分为同期植入法和后期植入法。

同期植入法是指在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埋入植体。
后期植入法是指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4~6个月,再埋入种植体。
另外,有时还需要在评估GBR水平成骨量的基础上,再决定种植体植入的适当时机。
在上颌磨牙区植入的种植体一般是以φ4.2mm×12.0mm的POI系统种植体为标准。如果颊腭向骨宽或垂直骨量不足,则需要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进行骨嵴增量。
另外,根据以往经验,内提升术提升上颌窦底的极限为4mm。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提升限度
在实习标本1中,采用内提升术抬高上颌窦底黏膜后植入种植体,然后,从颊侧壁开窗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的距离,结果发现窦底黏膜被提升的限度为4mm。

牙槽嵴顶内提升术抬高上颌窦底黏膜的限度
若扣除种植体上方至少要保留的2mm高度骨量,则种植体末端的提升高度最多仅为2mm。
在实习标本2中,将上颌骨颊侧壁开窗,然后,在直视下观察内提升术抬高上颌窦底黏膜的情况,结果发现窦底黏膜接近裂开。




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分类
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可分为:将开窗部位颊侧骨壁和窦底黏膜一起提升的翻入式,和将开窗部位颊侧骨壁从窦底黏膜剥离,待上颌窦黏膜被推高填入骨移植材料后,再将骨壁放回开窗部位的揭盖式。
其中,揭盖式又可依骨壁开窗的数目分为1壁揭盖式、2壁揭盖式和3壁揭盖式。
当缺牙区范围很大或有大的分隔存在时,可选择2壁揭盖式,在分隔的近中和远中分别开窗。

最后编辑于 2024-03-13 · 浏览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