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并非皆“热证”——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运用中的误区

讲 “炎症”并非皆“热证”
——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运用中的误区
可能大家一提到感染性疾病,就会想到西药的抗感染治疗。
在病房工作过的同志可能知道,特别是西医院转到中医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抗菌,伴发了真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细菌,有细菌感染,就要抗菌消炎,忽视了人体自我免疫功能的调节,既“治”了病,也“致”了病!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有是证用是药,最后达到阴平阳秘,这和感染性疾病(常常说是什么炎症)有什么关系?
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治则是清热解毒,这话是对的,但不要忘记,就中医外科来说,有消、托、补三大法之分,为什么?
疾病的阶段不同,人体的气血阴阳存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所以呀,还是最强调辨证施治,尤其是要把握人体的正气,即阴阳气血的盈亏。
下面通过几个病案来加以讨论。
案1 对口疽
这是我学生时跟随老师诊治的一个病例。某患者,男,60余岁。患糖尿病多年,3个月前患对口疽,也就是项后发际处患蜂窝织炎,经西医抗炎治疗未能控制,溃后疮口不敛,有少量干燥脓性分泌物,疮口干红,疼痛难忍。舌质红,少苔,脉数。
首诊老师要我开方,上课时老师说过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遂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服方10剂,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二诊,老师予知柏地黄汤,服方7剂,疮口红活,有收敛之象,服方20余剂,疮口得平。
这医案大家从中看出点什么?
按大家的想象,清热解毒的力量应该是五味消毒饮比知柏地黄汤强,可能还有人会问,就连外科书上也没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对口疽的说法。别急,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西药抗菌效果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火旺。
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
患者肾经阴火沿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上冲,客于项部,损肌化腐为脓,发为对口疽。其病机属虚火。五味消毒饮是针对实火来的,故使用五味消毒饮效果不好。
知柏地黄汤则是针对肾经虚火,滋阴降火,故其取得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炎症,也当注重阴阳的平衡,分清虚实,有是证用是药,千万不能陷于炎症必用清热解毒的误区不能自拔。
案2 骨髓炎
这个病例也是我学生时所见的。大家可能会问,道少斋主人你会看病不?怎么都说别人的案子,不说自己的。呵呵,不是这样的,凡是给大家讲的医案都要有代表性,所以还是接着说一个别人的案子。
这个案子是我跟随皖南外科名医徐少鳌开门大弟子肖波医师学习时亲眼所见并记录的。
一肥东县14岁小孩患右胫骨骨髓炎年余,多处治疗,病情未能控制,花费颇多,家中已经变卖了住房。最后X线片显示有大量死骨,窦道也常有小块死骨排出,安徽省立医院告诉家属只能截肢了。
家属不死心啊,终于打听到皖南有个名医叫徐少鳌,看外科疑难杂症极有水平,于是就千里迢迢来到皖南名城芜湖,到了中医院一打听,徐老中医早去世了。
患者家属绝望了,在挂号大厅就嚎啕大哭。有热心人告诉他徐老中医去世了,但他还有门人在,可以找他的门人试试,于是就找到了肖波医师,当时我就跟着他抄方。
患者已不能站立,下肢肌肤发暗,窦道口流出清稀脓液,无臭味,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已是五月,还穿着夹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看完病,肖老师开了个阳和汤。呵呵,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温阳通络散结。
效果如何?
服方30剂,患者气色红润,窦道口无死骨排出,变得红活起来,3个月窦道口收,X线片显示已无死骨,患儿能慢慢地自己走路了。
后来小孩的父亲来到医院,一进大门,就跪着举着一面锦旗,是一步一叩头地送到外科诊室。
这个病案我不加以分析了,大家复习一下阳和汤的功效、主治,可能就能明白。
要是在现在,可能大家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有炎症了,当然就要清热解毒,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多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可是你别忘记,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准则,盲目地跟从西医或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去用药,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这个病你要是用清热解毒药,效果会这样吗?我想,对中医有所认识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个明白的答案。重新学习一下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大法,你肯定会有新的认识。
案3 大叶性肺炎
前面说了我跟老师所见的病案,现在我说说我自己诊治的病案,要不大家就真的认为我就是个口头的临床教师了,呵呵。
这是2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地区看的患者。患者70余岁,发热恶寒,咳嗽,咳痰黄稠,咳吐不爽3天入院,当时是舌质红,苔黄,脉数。X线片显示为大叶性肺炎。
农村条件差,老百姓没钱,怎么办啊?用点青霉素,32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2次。当时我们那里有上级医院来指导工作的主治医生,看了我的医嘱说,你会把这患者看死。
你说,这话你听到是什么滋味?那时我年轻,刚从学校毕业2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才不信他的呢!一边用西药,一边开了个麻杏石甘汤。2剂,体温从40℃下降到37.8℃,可是这37.8℃的热接下来3天就是退不了,患者没钱了,就要出院。
我就给患者开方,当时患者口干,不思饮食,低热,咳嗽痰少,难以咳出,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给患者开了个益胃汤,当中并没有加任何苦寒泻热的药物。患者带方出院,没有再用任何抗菌消炎药,服方3剂,第四天患者来复诊,说吃完药食欲就来了,热也退了,精神头也来了。呵呵,或许你不信。
《外感温热篇》说得好,热病“不耗肾阴,必伤胃液”,你实践了,你就知道了。
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都知道保护胃阴的重要性,真到了临床,有几人能做到?!这患者最后就是养阴益气,病就痊愈了。总共不到50元钱,当然是那时候的钱了。
要是现在,一个大叶性肺炎你就用5天青霉素,还是老年患者,你敢吗?你绝对不敢这样做!
某月,我们病房从骨伤科转来一支气管肺炎的患者,是个肺胃阴虚型,在骨伤科病房什么抗生素都用了,治疗了十几天就是无效,不思饮食,发热不退。到了内科,抗生素比骨伤科用得少多了,但给患者加了个益胃汤加鱼腥草、芦根的中药方。
第三天患者热退思食,调理1周就出院了。你说这是中药的效果,还是西药的效果?可能众说不一,我认为中药起了极大的作用!
我曾治疗过一个支气管肺炎的患者,胸片显示右上肺大片模糊阴影,患者入院后经抗炎治疗2周,临床症状和胸片对比,病情毫无好转。
管床的医生请我会诊,在详细问诊后,我开了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加黄芪、仙茅、淫羊藿,倘若按照“炎症”系“热证”的观念来看,这辛温之方是万万用不得的。
当然了,我是按中医的辨证施方的。患者都有哪些症状?起病20天以来,肢寒畏冷,不发热,倦怠,动则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很显然,这是一个肺气虚寒的病例,所以予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痰饮,佐入仙茅、淫羊藿温阳散寒,“动则耗气”,动则咳,加黄芪益气。
加用中药后病情迅速好转,1周后出院,继续服用中药,未再使用抗生素,疾病渐以痊愈。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中医对于热病的治疗是有自己特色的,不要只相信西医的抗菌治疗对炎症才有效果,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抗菌消炎等同起来!
用中药,只要你辨证正确,同样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上不要把“炎症”均当作热证,有人说“炎”是两个“火”加在一起,只有清热泻火才是正治,要是这样,你是个庸医无疑了!
案4 流脑
呵呵,大家一看这病案的题目可能就有点不信了,若是我说完了,你就信了。这是我的硕导看的病,那是好多年前的事。
一15岁的小孩,患流脑在省内某医院住院1周,患者就是昏迷不醒,高热不退,汗出热而黏手,面部有一层垢。西医治疗无效,有人告诉其家属,找找中医吧。
有人就介绍我的导师,诊察患者,撬开患者的口,见舌质红,满口白苔,脉细数。当时我的导师就开了个方。诸位可能会问,患者昏迷不醒怎么服药啊?呵呵,患者插有胃管啊。
第二天患者醒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和病房主任都感到吃惊,为什么呢?他们告诉患者家属,没希望了。醒来了,当然要问,问了,这主任带着主治医生来到了我们医院,找到我的导师,要求传授此方。
我的导师要我拿出方剂书来,翻到甘露消毒丹,递给来者,就此方尔!试问这甘露消毒丹中有几味药是清热解毒的?
无独有偶,我们这儿全国知名的熊继柏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有一次他到贫困地区支边,在某县医院会诊一6岁乙脑患儿,6天昏迷不醒,诊治完毕,开了个菖蒲郁金汤,未加任何现代研究证明能抗病毒的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等。
开完方,老教授挠头了,怎么服进去啊?还是病房的护士长说了,老教授,开方是你的事,服药是我的事,鼻饲!呵呵,第二天,患儿就清醒了。
当地的西医对熊老教授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教授每谈及此事,就说,还是要吸取点现代的东西,要不我的方再好,也没办法喂进去。
当然了,这菖蒲郁金汤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西医各有所长,取其善者而用之!举这两个例子同样是告诉大家,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
不要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等同起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不可能的!
“炎症”不等同于“热证”,希望所有从事中医的青中年朋友们跳出这个圈子!
这一讲和以前一样,我没做深层次的中医理论分析,希望大家通过我所说的病例能悟出点东西,诚能如此,我心足矣!
摘自:步入中医之门1——道少斋中医讲稿作者:毛以林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2024-03-07 · 浏览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