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新观念:抓住体重指数BMI的牛鼻子
查看病例
分享
胡仁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2023年9月16日在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协会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全国学术会议
暨整合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管理论坛及第十一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上的讲话
胡教授在讲话中重点介绍了2023年发表的《中国2型糖尿病个性化治疗专家共识》。
其主要内容(2023-6 新闻发布会 上海)提出
1,糖尿病不是终身用药的疾病
2,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病人为中心
3,异病同治,异病同防
4,BMI 指导的个性化治疗
5,精准治疗2型糖尿病
BinLu Renming Hu et al Consensus Of Chines sexperts on
Strengthening personaliz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2
Diabetes
发表于 Primary Care Diabetes 17(2023)137-140
胡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
基于BMI 指导的个性化治疗 作为临床决策基础
他指出,国内外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多数治疗方案分1、2、3、4线用药的思路, 是阶梯用药思路,但是缺少个性化的思路
实际上更符合临床实际的是通过患者不同BMI来确定药物个性化治疗方案
看体重指数在个性化防治糖尿病的参考价值(表)
从不同体重指数来说,对某些病人是一线用药,有的就不是一线,需要个性化的临床治疗思路。
比如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不应该积极胰岛素治疗,更不应该用胰岛素泵!注意胰岛素治疗最适合于消瘦的病人。
生活方式管理 ,消瘦的BMI<20的,反而需要鼓励增加能量摄入,三大营养素(无论是蛋白质,脂肪包括碳水化合物,都需要增加)!治疗首选需要胰岛素, 可以利于恢复正常体重,BMI达到22-24之间 是比较理想 的状态,利于保护正常免疫功能,是合理的。对于能量储存,在应激状态下发挥合适的作用是有利的 。就是说对能量摄入不同病人需要提供不同的处方,是个性化的。例如:
低体重的病人在运动量处方,需要少一点,而肥胖组的病人需要比较大的运动量。看上去简单,实际非常实用。提炼如下临床思路:
基于BMI高低选择降糖药和剂量
1,A组:BM|<24kg/m2
(1) 如果BMI< 19.3kg/m2,首选胰岛素治疗,可以选择预混胰岛素(bid),或每餐前 短效(或超短效),加睡觉前长效胰岛素治疗
(2)若BMI>19.3kg/m2 ,而且胰岛功能评估,2小时胰岛素增加2倍以上,可以采用睡前长效胰岛素,餐时口服促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
2.B组 BMI 24-28kg/m2
(1)口服药 大部分口服降糖药都可以选用
(2)注射剂
a. 可以选用GLP-1类似物
b. 基础胰岛素加餐时口服促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若次日FBG >8mmol/L,胰岛素可以增加2单位,如果FBG< 6mmol/L,胰岛素应该减少2单位,可以用预混胰岛素,每天2次
3.C组 BMI >28kg/m2
首先坚持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剂二甲双胍2.0克/日为基础药物,在此基础上
(1)可以加用 口服制剂,如DPP-4 抑制剂(1片/日),SGLT2 抑制剂(1片/日),噻唑烷二酮类制剂(15-30mg/日),糖苷酶抑制剂等
(2)优先推荐选择GLP-1类似物各类制剂,除并发急性并发症之外,尽量少用或不用胰岛素制剂
(3)手术治疗: 推荐BMI >35kg/m2 者
基于BMI高低选择运动量方式与饮食热量摄入量
(一)运动量
1,A组 5000步/日,其中有氧运动2500步,餐后1小时1000步,(60-80步/分钟)
2,B组 8000-10000步/日,其中有氧运动4000步,适度阻抗运动
3,C组:10000-15000步/日,其中有氧运动6000-8000步,80-100步/分钟,适度阻抗运动。
(二)饮食热量管理
1,A组:以药物治疗为主,1500-1800大卡/日
2,B组: BMI在24-26.9,以饮食和运动的方式为主,其中能量控制在1500千卡/日,
膳食纤维20克/日
BMI 在27-28 ,饮食和运动加药物治疗,能量控制在1000-1200千卡/日
3,C组 BMI>28: 饮食和运动加药物治疗为主
800-1000千卡/日 膳食纤维30克/日
基于BM|高低个性化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1,个性化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及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后,当出现以下
情况时,应考虑药物以外的因素:
(1)原来治疗方案有效,近期2-4周血糖渐升高,增加药物剂量
或种类,血糖仍不能得到改善
(2)己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近期血糖升高,己经加用一种以
上口服降糖药物,经过两周以上治疗,仍不能使血糖达到目标范围的
(3)联合三种以上降糖药物,连续治疗两周后,血糖不能达到目标范围。
2,降糖药物“失效“
原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高渗状态)、慢性并发症(血管、神经并发症加重),炎症、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等,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3,源于精准医疗和整合医学,融于吃动平衡、持之以恒,合理用药,减少依赖之中。
BinLu Renming Hu et al Consensus Of Chines sexperts on
Strengthening personalized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type2 Diabetes
Primary Care Diabetes 17(2023)137-140
表:基于BMI不同情况考虑临床药物选择

最后编辑于 2024-02-17 · 浏览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