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治疗心衰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一)作用机制
1.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 Ang Ⅱ生成,减弱 收缩血管作用,还能抑制缓激肽降解,发挥扩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2.减少醛固酮生成
3.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4.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增加肾血流量。
5.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对扩张型心肌病区缺血性 CHF,β受体阻断药长期应用可阻止临床症状恶化、改善心功能、降低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三、利尿药(呋塞米)
药理作用 :利尿药促进 Na、水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四、强心苷(地高辛)
(一)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与 Na--K--ATP 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致钠泵失灵,胞内 Na增加,K减少,通过Na-Ca双向交换机制,胞内 Ca增多,心肌收缩加强,
(2)减慢心率作用:心搏出量增加,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使心率减慢,并可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
(3)降低实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缩短心房不应期。
2.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
中毒剂量的强心苷可兴奋延髓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还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地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从而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
3.利尿作用
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原因:心功能改善后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直接抑制肾小管 Na -K-ATP 酶,减少肾小管对 Nat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排出,发挥利尿作用。
4.对血管的作用
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上升。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临床应用
(1)治疗心力衰竭。
(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①心房纤颤伴心室率快的心衰-一最好;
②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心病所致心功能不全较好;高度二狭例外。
2.不良反应
(1)心脏反应: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氯化钾是治疗的有效药物);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失钾而加重强心苷中毒。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表现有眩晕、头痛、失眠疲倦和谵安等症状及视觉障碍(先兆,停药指征)
最后编辑于 2024-02-03 · 浏览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