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正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用占红细胞百分比来表示,很多地方都说红细胞比容会影响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需要校正:校正网织红细胞=实测百分比×实际比容/0.45.
为何要做这种校正?手工检测和流式检测都需要这种校正么?这要从原理上分析。
骨髓中原始红细胞增殖到晚幼红细胞阶段共分裂5次,约需72小时,晚幼红细胞以后细胞即不再分裂,发育过程中核被排出而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含有少量核糖核酸,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在骨髓停留2~3天进入外周血,在脾脏脱去细胞器成为成熟红细胞(需要1天时间)。在贫血状态,网织红细胞在骨髓停留时间缩短,在外周存在时间延长,大概2~3天后方脱去细胞器变为成熟红细胞。
(以上这些过程描述参考威廉姆斯血液病学9版,和百度上的不大一样)
网织红细胞数量和骨髓红系造血密切相关,当造血加速时网织红细胞数量也会增加,这就是我们关注网织红细胞数量的临床意义所在。在临床实际中,网织红细胞数量和骨髓红系造血速度并不是线性关系,这在理论上很好解释,因为贫血时网织红细胞过早离开骨髓,并且生存时间延长。如果我们用红细胞压积去乘实测网织红细胞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这就是校正网织红细胞的本质,在进行这种校正计算后,能用通常的网织红细胞正常值范围(0.5~1.5)来评估贫血状态下骨髓造血速度。如果校正后是1.0,那么就提示骨髓造血没有相应加速,还是普通速度。(实际上已经加速了,只是不及预期)。
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和骨髓红系造血速度实际上还不是线性关系,那就再引入一个校正参数:网织红细胞骨髓内成熟时间,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成熟时间=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这个RPI能直观反映骨髓红系造血速度,完全成线性关系,1就是正常速度,2就是2倍速度。这个成熟时间实际上和红细胞压积是关联的。
Hct >= 40%,成熟时间 = 1.0
Hct 30-39.9%,成熟时间 = 1.5
Hct 20-29.9%,成熟时间 = 2.0
Hct < 20%,成熟时间 = 2.5
其实完全可以把RPI用单一的压积的平方来回归成线性,我估计是为了体现成熟时间这一指标的意义所以才没有简化计算。
以上为个人原创,欢迎探讨
最后编辑于 2024-01-29 · 浏览 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