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岁后,我去了机场当医护


兜兜转转 30 多年后,我来到了刚毕业时拒绝入职的医务室。
1992 年,我从卫校毕业,当时还是国家包分配,有个机会可以去学校的医务室当校医。我有点犹豫,去请教班主任老师。
老师认为应该去医院。她说,医务室工作是比较清闲,但接触不了什么人,业务上更是不能有提升。中学的医务室基本是形同虚设,学生不住校,除了偶尔有点外伤需要处理,没有其他的事情。
毕业那年我才 18 岁,担心自己耐不住那样的清闲,最后还是去了医院。
医院工作很忙,经常下不了班,夜班更是忙得脚不点地。夜深人静,我在偷空喝口水时问自己:放弃了清闲的工作,现在忙成这样,后悔吗?但同时我又反问自己:后悔有用吗?自己做的决定,再难也要坚持,还是义无反顾吧!
我在医院的神经外科一干就是十五年,从一开始手忙脚乱的小护士成长为可以一口气处理二十件事的专业护士,好像也没多长时间。
看到病人知道是我上班时的如释重负,看到医生知道和我搭班时上翘的嘴角,看到学生看着我崇拜的眼神,我想这些都是我在医务室不可能有的收获,这是我的价值所在。
如果在学校,同事都是老师,专业不同,话题也就不同。但在医院,有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同事,下班后大家会一起去逛街、跳舞、看电影。上班固然忙碌,8 小时以外的时间还是自己的。
人生的路很长,会遇到很多事情,心里难免有波动。三十年以来,尤其是成家以后,琐碎的家务加上繁重的工作,当我上了一天班,满身疲惫地回到家里,看到乱糟糟的家、水池里满满的脏盘子脏碗时,又会想起当年的选择:
「如果去学校,不仅工作轻松,还有寒暑假可以陪孩子,一定不会这样一地鸡毛吧!」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医院,也就选择了奉献,不能再指望那份清闲了。
21 年,因为一场车祸,工伤 9 级伤残,医院照顾我的身体,安排我到机场医疗工作。
我所在城市的机场比较小,医疗由我们医院提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生、护士及民航局要求的急救设备、制度、措施、台账都不能少。
护士常驻机场,而医生由医院调配,每三个月一换,医护的薪资福利均由医院安排,职称不同,待遇也不同。我是中级职称,年收入到手 8 万左右。
机场为我们提供食宿,住宿是标间,独立卫生间,空调、热水器,条件不错;伙食每人每天 60 元标准,一荤两素套餐,吃得还好。机场在郊区,上班通勤可以坐大巴,也有公交车,骑电单车市中心出发 45 分钟也能到。
机场医疗的工作内容主要为航班提供医疗保障、为机场提供医疗服务以及突发事件的救援,主要接诊感觉不舒服的旅客,做简单的处理(如果情况紧急呼叫 120 转诊医院)。70 岁以上的老人登机前的体检:测量血压、血糖等,还有机场的工作人员伤风感冒或者工作中受伤我们也给处理。
我们机场没有国际航班,国内航班也不是很多,所以每天的看诊的人不多。
我们每天早晨八点半到岗,交班后做急救室消毒隔离、仪器保养充电等,偶尔会有地服带旅客过来询问旅途相关医疗知识及接诊不适旅客,如遇航班延误,我们会配合机场工作人员为旅客提供心理安慰。中午一般没有航班,可以休息。
每周一会有安全业务培训,每个季度尾有各种应急演练,如大面积航班延误或反恐演练等,我们必须配合机场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大型演练需要加班加点,预演、踩点等,必须全力以赴。
这样的工作量相对于医院来不知要少多少,以至于我刚来时不习惯,团团转找事做,把急救室、储备库房包括值班室都来了个 6S 整理。
正如老师说的,医务室是寂寞的,每天只有我和医生相对无言。急救室设在角落,过路的人都很少,更不要说串门聊天了。看书的时间很多,但人的惰性总会冲在前面,没有医院的压力不会自觉去看专业书,经常在小说、短视频中度过一天。
来了两年,临床技能大部分已流失,科研更是没有可能,更可怕的是临床的思维也在逐渐消散,有时和同事聊到临床上的话题脑子居然转不过弯来。
还好我在准备晋升副高,也算有点压力,专业书看得不少;这段时间我又开始在丁香园发帖,专业知识倒也没有丢失太多。
相比之下,年轻人处在潜力无限的人生起点,若只顾追求舒适,等到多年后回首望去,往往是青春已逝,无处追悔。
清晨登山是我家的传统活动,而人生正恰如登山:从后山的缓坡悠闲拾阶,总是到半山腰就兴味全失,匆匆折返;只有从前山的「好汉坡」迎难而上,才能体会到上山一鼓作气的活力与热情,更有悠然离场的无限回味。

最后编辑于 2024-01-12 · 浏览 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