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Co-IP实验实操及实验结果解读

发布于 2024-01-09 · 浏览 8442 · IP 陕西陕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1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1 概述

生命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细胞过程都由蛋白质控制:它们调节基因表达、催化化学反应、跨膜运输小分子以及跨膜传递信号。甚至,病毒感染通常是通过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引发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 是两种或多种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接触,它们代表了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如今,PPI已被用于构建PPI网络,以研究揭示未知蛋白质功能的复杂途径。科学家们已经使用PPIs来寻找某些疾病的分子基础以及一些潜在的药物靶点 [1]。

蛋白质已被宣布为生物功能的主要代表[2]。据报道,超过80%的蛋白质不是单独发挥作用[3],而是经常相互相互作用或与其他分子(如DNA或RNA)相互作用以执行不同的细胞功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被认为执行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复杂的代谢途径和信号级联反应,因此了解这些关联的特殊性质至关重要[2,4]。

 2 背景知识介绍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专一性作用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相较于pull down、酵母双杂交等研究蛋白互作的方法,其特色之一便是捕获的蛋白互作发生在所研究的特定组织细胞内,保留了互作蛋白及复合体(complexes)的“内源”状态,但这些要能够达到IP级别抗体

Co-IP实验基本过程包含四步:1、非变性蛋白提取物中添加抗体(IP级别抗体);2、目标蛋白被抗体免疫特异性沉淀/结合;3、抗体与磁珠(含Protein A/G/其它)偶联;4、分离蛋白复合物 [5]。

img

(图1 蛋白复合物免疫共沉淀(Co-IP)法)

 3 Co-IP实验实操

3.1 Co-IP实验过程

(1)过表达感兴趣的蛋白质粒

很多时候,通过表达感兴趣蛋白的质粒,能够得到更多的蛋白,有利于后续的检测。具体构建质粒办法,可参考2023年09月03日,GBhouse发表推文《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引物(primer)设计+质粒图谱详解》。

(2)蛋白提取

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细胞内存完整的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PPI)被保留了下来 [7]。

a、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一次吸干PBS;b、加入预冷的RIPA Buffer(1ml/107 cells,也就是1ml裂解液对应100mm的细胞量);c、用预冷的细胞刮子将细胞从培养皿刮下,把悬液转到1.5 EP管中(4℃,缓慢晃动15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或者直接在培养皿中裂解;d、 4℃,14000g离心15min,立即将上清转(总蛋白)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

(3)感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细胞总蛋白

使用感兴趣的蛋白的抗体加入到,提取的非变性的总蛋白中,一般是4℃摇床孵育过夜。(如果用蛋白质α的抗体免疫沉淀α,那么与α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X、Y等也将被沉淀下来。通过沉淀后,洗掉没免疫结合的非PPI蛋白,用WB或者测序检测一起被拉下来的蛋白中α蛋白和X、Y等蛋白)。一般这种情况使用的,是会用到含Protein A/G等的磁珠,如果使用的是琼脂糖树脂的话,一般是先将抗体与琼脂固定在一起,然后洗脱后检测。

(4)免疫共沉淀结合

将孵育过夜的混合物,加入ProteinA/G进行共同孵育,那么ProteinA/G将会与抗体的Fc结构进行特异性结合。一般这种孵育是在4℃冰箱,摇床过夜即可,实现ProteinA/G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备注:蛋白 G 通常被认为是比蛋白 A 更通用的 IgG 结合蛋白,但不同的物种和物种亚型与这些蛋白质的结合确实不同,所以,做实验去要把自己研究的物种搞清楚!),可参考2024年01月03日,GBhouse发表推文《IP COIP ChiP RIP pull-down还在傻傻分不清楚?(理论知识)》。

(5)免疫沉淀物富集

将(4)获得具备磁性的磁珠,利用磁力架进行处理,磁珠将被富集,未被富集的液体吸取并作为阴性对照。磁珠ProteinA/G结合的蛋白一般使用强酸(pH3.0-3.5)洗脱,具体洗脱方式可见磁珠proteinA/G的使用说明书。

如果使用的琼脂糖树脂[6],将750μg总蛋白转移到新管中,并用预冷裂解缓冲液将体积调节至200μl。加入50μl感兴趣抗体制备的树脂。将试管在4°C下以低速在管旋转器上孵育1小时(具体参考琼脂糖厂商提供的说明书,适当延长一些可能更好)。在4°C下以6000g离心30秒,并将200μl上清液转移到新管中,保存上清颗粒树脂作为阴性对照。在4°C下以6000g×30秒离心。将100μl上清液转移到新管中并吸出剩余的上清液。用500μl(可更具实际情况调节,浓度可以高,但不能低,高可以稀释,低就太难了)预冷裂解缓冲液重悬树脂,在4°C下以6000g×30秒离心,并吸出剩余的上清液。

(6)蛋白WB分析

将树脂结合的免疫复合物重悬于20μl 2× Laemmli缓冲液中(就是平时常用的loading buffer),煮沸5-10分钟,并通过SDS-PAGE /免疫印迹分析进行分析。

img

(图2 Co-IP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

4结果解读

4.1 常见的词语解释:

(1)Input:阳性对照,及用感兴趣蛋白的抗体拉下来的蛋白;

(2)IgG:阴性对照;

(3)IP:免疫沉淀;

(4)IB:A/B:(IB(immunoblotting)即免疫印迹WB实验结果,IB:A/B,蛋白A/蛋白B的WB检测结果);

4.2 示意图解释

针对图3的IP结果进行解读:(1)A蛋白的抗体下拉蛋白A等(因为存在互作,还有其它蛋白会被一起拉下来),那么在跑WB中,Input的蛋白和下拉的蛋白中都能用A蛋白的抗体检测到A蛋白;(2)验证A蛋白和B蛋白是否有相互作用首先在Input的蛋白中可以用B蛋白抗体检测到B蛋白,其次在A蛋白抗体下拉的蛋白物中(IP:A)也可以用B蛋白的抗体检测到B,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说明A蛋白和B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img

(图3 IP实验结果示意图)

4.3 实验结果解读

为了研究Protein A和Protein X的相互作用,首先,使用IP实验将蛋白A将蛋白拉下来,IgG作为阴性对照。接着,在input和IP-Protein A使用蛋白A的抗体对蛋白A进行检测(理论上是应该都能够检测到蛋白A);最后,这张图是Protein A和Protein X存在相互作用,多以在Input(细胞裂解液,可以称之为阳性对照,理论上所有的蛋白都能够被检测到)组和IP-IP-Protein A均能检测到Protein X。希望通过图3示意图和图4具体实验结果能够让大家明白Co-IP的实验结果解读,如果不清楚,或者不完善,也请大家留言区讨论留言,大家功能学习,共同进步。

img

(图4 具体实验结果展示)

 

5 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1)Co-IP时,Input(阳性对照组)的WB条带型不够亮,如何解决?

可以瞬转过表达处理,也就是我们本推文的讲解的方式,讲义使用此方式去验证,减少不必要重复,此外瞬时过表达载体一般会携带GFP/HIS等标签,也有利于后期没有IP级别的抗体对应的Co-IP检测,因此,在进行过表达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载体也很重要。

(2)Co-IP/Input的蛋白上样量是多少合适?

普通的WB的蛋白上样量10 - 30μg,一般在Co-IP实验过程中,在IP和洗涤过程中会有蛋白损失,一般Co-IP实验需要50-100μg/泳道,因此在跑WB的时候需要制备打孔的SDS-PAGE凝胶,同时,保证蛋白的的浓度尽量不低于5μg/μL

6.结束。 

(爱自己!!!做科研!!! 每文格言《乌合之众》所说: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如果有用,关注楼主GBhouse,点赞+讨论,攻击型人格请请请不要关注和阅读!!!)

 

参考:

[1]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Methods, databases, and applications in virus-host study

[2] Gonzalez MW, Kann MG. Chapter 4: 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disease. PLoS Comput Biol. 2012;8:e1002819.

[3] Berggård T, Linse S, James P.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roteomics. 2007;7:2833–2842.

[4] Zahiri J, Bozorgmehr JH, Masoudi-Nejad A. Computational Predic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Algo-rithms and Resources. Curr Genomics. 2013;14:397–414.

[5] https://www.ebi.ac.uk/training/online/courses/protein-interactions-and-their-importance/where-do-the-data-come-from/co-immunoprecipitation/

[6] https://www.creativebiomart.net/resource/principle-protocol-principle-and-protocol-of-co-immunoprecipitation-364.htm

[7]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068869

 

 

最后编辑于 2024-01-09 · 浏览 8442

4 10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