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DNA的生物合成也没有那么难[一键搞定系列]

发布于 2023-12-10 · 浏览 1868 · IP 美国美国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7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好好先森MR 推荐

题目


2014N35A真核生物体为解决庞大基因组复制问题的适应性机制是

A.循环复制

B.双向复制

C.半不连续复制

D.多复制子复制

2009N158X下列有关DNA聚合酶III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在复制延长中起主要催化作用的酶

B.5′-3′聚合酶活性

C. 3′-5′外切酶活性

D. 5′-3′外切酶活性


DNA的生物合成

一.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1.半保留复制:两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子代链,再与子代链组成子代DNA。

2.双向复制:从起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原核生物:环状DNA,单起点双向复制。

真核生物:多起点双向复制,从一个DNA复制起点起始的DNA复制区域称为复制子。

3.半不连续复制:沿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DNA的合成是连续的,是前导链;另外一条子链是逐段进行复制的,是后随链。

复制方向:5′→3′。

沿着后随链的模板链合成的新DNA片段被命名为冈崎片段;冈崎片段经去除引物,填补空隙,连接成完整的DNA。


二. 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DNA复制是酶促核苷酸聚合反应,底物是dNTP,有3个磷酸基团,最靠近核糖的称为α-P,向外依次是β-P、γ-P;α-P与3′-OH连接。

模板指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引物提供3′-OH末端使dNTP依次聚合。

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生成3′,5′-磷酸二酯键。

DNA pol Ⅲ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DNA pol Ⅰ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可分解为大、小片段,大片段叫Klenow片段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小片段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DNA polⅡ参与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

真核生物DNA polδ负责合成后随链,DNA polε负责合成前导链;所有酶都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

实现保真性的机制: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聚合酶在复制延长中对碱基的选择功能;复制出错时有即时的校对功能。

碱基配对以氢键连接,G和C以3个氢键、A和T以2个氢键维持配对;聚合酶对核苷酸的掺入有选择作用。

原核生物的DNA polⅠ和真核生物的DNA polδ、ε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以在复制过程中辨认并切除错配的碱基。

三. 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1.复制的起始

(1)DNA解链

复制有固定起始点:DNA双链中,AT间的配对只有两个氢链维系,故富含AT的部位容易发生解链。

DNA解链需要多种蛋白质参与:DnaA、DnaB、DnaC、SSB等。

解链过程中需要DNA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Ⅱ通过切断、解旋、再连接的作用实现DNA超螺旋的转型,由正超螺旋转变为负超螺旋。


(2)引物合成和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引物: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链的RNA分子。该RNA分子为DNA的合成提供3′-OH末端,在DNA聚合酶下形成子链DNA。

利福平是转录用RNA聚合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而引物酶对利福平不敏感。

解旋酶DnaB、DnaC、引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共同构成的起始复合物结构。其蛋白质组分在DNA链上的移动需要ATP供给能量。引物合成的方向也是5′→3′方向呈不连续复制。

同一个复制叉上,同一个DNA pol Ⅲ催化下,前导链的复制先于后随链。

后随链沿着5′→3′方向,呈不连续复制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2.复制终止

(1)复制终止过程包括:切除引物、填补空缺、连接切口。原核生物DNA是环状的,复制是双向,并且同时在终止点上汇合。

(2)后随链上有许多的冈崎片段,同时有RNA引物,复制的完成需要去除RNA引物换成DNA,最后把其连成子链。

(3)DNA polⅠ完成复制过程中的校对、修复、填补空隙;缺口由连接酶连接;DNA polⅡ完成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DNA polⅢ是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

四. 真核生物DNA的合成

1.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

(1)DNA分布于很多染色体,复制子众多,复制的起始点也很多,并且他们非同步启动,复制具有时序性。

(2)复制起始也是打开双链形成复制叉,形成引发体和合成RNA引物。

(3)复制起始需要DNA polα、polɛ和polδ,此外还需解旋酶,拓扑酶和复制因子。

(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复制和延长中具有关键作用,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的DNA夹子,使polδ获得持续合成的能力并有促进核小体生成的作用。

2.真核生物复制的延长

(1)DNA polα主要催化合成引物,DNA polδ负责合成后随链,polɛ负责合成前导链。

(2)真核生物以复制子为单位进行复制,引物和后随链的冈崎片段都比原核生物要短,冈崎片段长度大约和一个核小体所含的DNA碱基数或其若干倍相等。

(3)后随链合成到核小体单位之末时,DNA polδ会脱落,DNA polα再引发下游引物合成,引物的引发频率相当高。

(4)真核生物的酶的催化速率较原核生物慢,但多复制子复制使得总体速度不慢。

3.真核生物DNA合成以后立即组装成核小体

真核生物DNA合成以后立即组装成核小体,复制叉的移动会破坏核小体,但是,复制叉向前移动时核小体在子链上迅速形成。

4.端粒酶参与解决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

(1)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形态学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

(2)端粒酶:由端粒酶RNA、端粒酶协同蛋白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组成,兼有提供RNA模板和催化逆转录的功能。

(3)染色体两端DNA子链上最后复制的RNA引物,去除后留下空隙,剩下的单链若不及时填补成双链,就会被酶解,这样染色体会变得越来越短。

(4)正常情况下染色体末端没有出现遗传信息丢失的情况,可见,端粒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5)细胞水平,老化和端粒酶活性下降有关。另外,增值活跃的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增高。


5.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能复制一次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复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复制仅仅出现在细胞周期的S期,而且只能复制一次。

复制基因指DNA复制起始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G1期选择复制基因;复制起始点的激活仅出现在S期。


五. 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1. 逆转录

逆转录酶有三种活性: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和RNase H活性,作用需要Zn2+辅助因子。

方向:5′→3′。

意义:发展了中心法则。


2.线粒体DNA

按D-环复制方式,复制起始点不在双链DNA同一位点,内、外环复制有时序差别。

聚合酶:DNA polγ

最后编辑于 2023-12-10 · 浏览 1868

2 3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