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今庸用药心法管窥
随师录选
作者/袁思芳
业师李今庸教授,一生读书不止,笔耕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继承、传播中医药学呕心沥血。他从不耽心自己的经验外泄,只虑后生不学。
余随师有年,除在课堂上聆听其教诲外,更多的则是听其漫谈,有时虽仅只言片语,却都是老教授心血的结晶,余皆记录于纸。十数年过去了,日渐累积万语千言。现择其一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细辛可过钱,川芎莫重用
中医界流传着一句俗话,曰“细辛不过钱”。意思是说细辛的用量不能超过一钱。这句话既不全错,但也不全对,应当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若把细辛研作散剂冲服,其用量是绝对不能超过一钱的。然而在汤剂中,其用量又是完全可以超过一钱的,吾师曾撰文已详尽阐述过。今二版教材《中医学讲义》不加分析地写着其用量为5~2钱,是非常不恰当的。
当今中医的用药分量似乎越来越大,动辄30g,甚者60g。名之曰病人产生了耐药性,且药物的质量差,炮制又不规范,不重用不足以愈痼疾。
诚然如此。然而川芎这一味常用中药,临证时切莫随意加大剂量。因为川芎过于辛燥,用量过大(如一剂超过30g),病人有可能出现闷乱症状;此药也不能长服,久服可能出现蓄积中毒,在《梦溪笔谈》上就有久服川芎而致卒死的病例记载,性命攸关,应用宜慎之。
紫菀能治萎,芍药可利尿
最近跟师侍诊,遇一病人因过量饮酒后而受惊,遂出现两肩胛部疼痛。经针灸治疗数月而不见好转,且发生上肢肌肉萎缩,右上肢活动无力。吾师处以四君子汤加味,健脾胃补后天,生精血以治萎的法则。又在方中加紫菀10g。病人并无咳嗽,奈何要用紫菀?我百思不得其解。师曰:“《神农本草经》记载紫菀能治萎。”这里用紫菀治萎而不是治咳。而今医者只注重紫菀治咳这一功效,用其治咳,而不用其治萎,故紫菀治萎的功效几乎被淹没了。
芍药入肝经,肝主筋。因而临床上,芍药多用于筋脉挛急所引起的腹痛、腰体疼痛。殊不知除此之外,芍药还有利小便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说:“芍药……利小便。”所以在仲景方中,有用芍药利小便者。如《伤寒论》中的“附子汤”、“真武汤”等,方中以附子配芍药。当附子发挥作用后,以芍药利其小便,将附子的毒性排出体外。而芍药的这种特殊功效,现在则很少有人提及了。
肾气丸非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均谓其补肾阳,且二版教材《方剂学讲义》也将其列为补阳的首方,并明文称其为“温补肾阳”。其实它并不是一张补肾阳的方剂,而立方之意在补肾气。
原方首出《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八味药所组成。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去掉桂、附,取前六味组成“地黄丸”,用其滋补肾阴,成为补阴的名方。
怎么在如此重剂的补方中只多了少量的桂、附就能补肾阳了呢?显然谓其补肾阳是不实际的。其立方之意是以前六味药滋补肾阴,少佐桂、附以助阳化气,即所谓蒸动肾阴产生肾气,从而达到补肾气的目的。“无阳则阴无以化”,此之谓也。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李今庸》(2002),李今庸撰著,李琳 整理。本文作者/袁思芳。
最后编辑于 2023-12-06 · 浏览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