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学教授慢性胰腺炎特效方
胆胰合症方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川芎6克,香附6克,丹参20克,木香10克,草蔻10克,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20克,制乳没各6克,干姜6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适量,头煎30分钟,二煎40分钟,2次煎液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功能:疏肝和胃、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胰腺炎,辨证属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者。
临床运用:除慢性胰腺炎外,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之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裴正学:1938年2月生,甘肃武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之一,甘肃省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胆胰合症方:是裴正学教授积50年临床经验形成的治疗慢性胰腺炎特效方剂。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川芎6克,香附6克,丹参20克,木香10克,草蔻10克,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20克,制乳没各6克,干姜6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适量,头煎30分钟,二煎40分钟,2次煎液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功能:疏肝和胃、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胰腺炎,辨证属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者。
临床运用:除慢性胰腺炎外,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之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加减:黄疸,加茵陈15克,栀子15克,大黄6克;胆结石,加金钱草15克,虎杖15克,半枝莲15克;胆囊息肉,加乌梅4枚,威灵仙10克,女贞子15克;慢性胃炎,加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胸痛,加越鞠丸;肠鸣腹泻,加川椒6克。肠鸣腹泻甚者,加附子理中汤;大便秘结者,大黄加至10克并后下,不济者,加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嗳气呃逆,加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胁痛甚者,制乳没加至10克;肝炎、肝硬化见胁痛者,加当归10克,黄芪20克,秦艽10克,板蓝根15克;转氨酶高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五味子粉10克(分冲)。高于100U/L者,再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三七粉3克(分冲);胆囊癌、胰腺癌、肝癌,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虎杖15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克。
方解:裴氏胆胰合症方含四逆散、柴胡舒肝散、小丹参饮(含丹参、木香、草豆蔻。此方亦裴老所拟)、泻心汤、金铃子散加味而成。《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柴胡疏肝散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之良方,主治肝气郁滞证,证见:胁肋疼痛,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裴氏小丹参饮行气止痛;《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加干姜温中散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中医学认为肝脾主升,胆胃主降,此方核心立足肝胆枢机,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综上可见,本方具有疏肝和胃、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是恢复人身气机升降的良方。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三黄泻心汤配合丹参、木香、草豆蔻清热燥湿、和胃降逆。胁痛久治不愈者,多有血分瘀滞;《临证指南医案》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故以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二者组方为金铃子散,是治疗心腹诸痛的方子,尤善于调理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者,病久中虚,肠鸣腹泻,以干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蒲公英、败酱草清热利湿,以助三黄燥湿和胃之功。
版权声明:摘自《裴正学医学经验集》,裴正学编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2023-11-30 · 浏览 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