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16)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 术中OCT的“妙” 用

关键词:术中OCT 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 大泡技术 角膜基质 后弹力层 手动穿刺 自动辅助穿刺设备
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使用供体角膜组织,部分或全部替代病变的角膜基质,保留角膜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的角膜移植手术。相比穿透性角膜移植,前部深板层移植术后视力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如青光眼,植片排斥等的风险更小。但是前部深板层移植手术难度更大。手术的难点在于分离上方角膜基质与剩余后弹力层,分离基质需要具有足够的深度,不过这也增加了后弹力层穿孔的风险,发生穿孔后需转成穿透性角膜移植,据报道4%~39.2%(甚至有研究报道这个概率高达42.5%)的病例术中转成穿透性角膜移植。
那如何才能保证分离足够深度的角膜基质且不发生后弹力层的穿孔?请看今天的文献分享。
PART 01 精华解读
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通常采用大泡技术进行基质层的分离,研究表明分离的深度需要达到≥80%的角膜基质。在这一手术中,追求剩余基质的极小化,研究结果强调了分离深度的重要性。
大泡技术的成功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术中OCT监测穿刺深度、隧道密闭性,以及气泡是否成功生成。其次,可以借助自动设备辅助穿刺,有效避免生理性手抖,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在术中OCT的应用中,采用立方扫描的方法,将一条扫描线置于穿刺针头位置,能够清晰观察针头在角膜内的深度,并判断是否形成了密闭的隧道。这种实时监测方法在术中有助于确保分离深度,降低后弹力层穿孔的风险。
PART 02 详细解读
术中OCT实时监控穿刺深度
本研究采用幼猪的角膜进行模拟大泡技术,针头穿刺深度≥80%角膜基质厚度时,被视为有利于产生成功的气泡,通过术中OCT实时扫描,将其中一条扫描线纵向扫描针头部位,可显示其在角膜中的深度,并且可判断是否形成密闭隧道(图1)。

术中OCT下观察气泡产生
1.深度不够,未产生成功气泡
术中OCT观察到穿刺深度较浅,注入的气体位于角膜上皮下方基质,未形成大气泡及均匀一致的分界线,未产生成功气泡。

2.产生成功气泡
术中OCT观察到后弹力层上方形成均匀一致的分界线,产生成功气泡,根据图像可进一步测量穿刺深度及长度,但是在此图中并未看到明显的后弹力层脱离,是幼猪角膜的层间粘附过于紧密所致。

术中OCT助力发展新技术
通过术中OCT捕获角膜穿刺时的图像,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发现自动设备辅助穿刺的大泡技术成功率及角膜基质穿刺深度均优于手动穿刺

结论
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采用大泡技术进行基质层分离,术中OCT可实时监控穿刺深度、隧道密闭性及是否产生成功气泡,而且还可以和自动辅助穿刺设备一同提升大泡技术的成功率和基质穿透深度。
科研加油站
1.术中OCT可实时获取术中角膜断层图像,既可以为临床医生保驾护航:查看切削深度及剩余植床厚度,提升角膜手术的安全和效率;也可以作为医生重要的资料,学习新的手术,复盘手术,探讨标准化的手术规范。比如这篇文章提到的:穿刺隧道长度需要多长,隧道长度是否与隧道密闭性及成功产生气泡有关。目前这些探索还较少。
2.术中OCT观察方法:
(1)穿刺深度:立方扫描,将一条扫描线纵向扫描针头部位,观察针头在角膜中的深度。
(2)图像采集点:穿刺角膜前;穿刺后注气前:穿刺深度确认;注气体后:气泡的形成及最初形成的分离平面;针头取出后查看隧道情况及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Zhao Y, Jablonka AM, Maierhofer NA, Roodaki H, Eslami A, Maier M, Nasseri MA, Zapp D. Comparison of Robot-Assisted and Manual Cannula Insertion in Simulated Big-Bubble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Micromachines (Basel). 2023 Jun 16;14(6):1261. doi: 10.3390/mi14061261. PMID: 37374846; PMCID: PMC10301424.
最后编辑于 2023-11-23 · 浏览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