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中医的针刺镇痛方法是按照中医理论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的,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

唐代文学家薛用弱在其所撰的《集异记》中就曾记载我国第一例针刺麻醉手术。

1955年,韩国学者宋台锡在日本专业针灸杂志《医道の日本》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针刺完骨穴有卓越的麻醉性催眠作用”的文章,在该文中首次提出在针刺催眠状态下进行外科手术的设想,并称为针刺催眠麻醉。他是近代提出针刺可用于手术麻醉的设想者。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王祥瑞教授就曾运用针刺麻醉完成了一例心脏手术的麻醉任务。
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针刺的方法消除疼痛可靠吗?
针刺是指用细针在分散的穴位点刺入个体,以减轻疼痛。
大约公元前2000年我国就已有针刺,针刺正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至少24种状况下认可针刺,美国国家健康学会发表了一篇建议把针刺作为一种药物补充治疗手段的意见,1973年美国国内税收服务机构同意把针刺作为一种可报销的医疗花费。
针刺穴位为什么能够止痛?

韩济生院士发现针刺穴位可以引起动物自身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的释放,这是种类似于吗啡类的物质,如果体内该物质增多,则可以产生很好的镇痛效应。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针刺可以引发胆囊收缩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大麻素受体、谷氨酸受体、P物质、腺苷A1受体等一些镇痛物质的改变,很好地解释了针刺镇痛的机理。
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是由于经络阻塞,而“气”是在体内的网络状管道中运行的,起到连接内部器官与皮肤表面的作用。这些管道就是所谓的“经络”,人体有361个穴位分布在这些经络上。当通过针刺穴位使“气”运行通畅时,疼痛自然缓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最后编辑于 2023-11-08 · 浏览 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