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例4 年诊治历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病例4 年诊治历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023-11-07,重编辑,辛老师
1)首次 收录,2023-11-04,感言:
看到这个病例,我从研究医患关系视角出发,多角度分析,管好自己的病史资料,不要怪医生“滥检查”,“黑良心”,赚病人“钞票”…人生病,总是个体化表形式。
癫痫病例,新闻报道很多,但我看到很多报道,仅仅从新闻价值角度,把临场出现的医务人员救治,吹上天,实则,违背医学救治的基本规范常识,这方面内容,阿宝作了评价.,本人转发,并作文部分汇总【1】。
最基础的规范救治方式.,控制病人,防止二次伤害,过几分钟,自己会停过抽搐,
此例:低血糖引发,胰岛素瘤是病拫。
2023-11-04,11:00.收录,转发,辛老师
2)2023-11-07,重编辑,整出7 步曲
(1)第一家医院,诊断为“癫痫”
(2)换了一家医院,不排除有心脏的缘故,阿斯综合征?
(3)是不是狂犬病啊(3)
(4)邻居献计,请大仙;
(5)急诊科意外发现低血糖
(6)内分泌科确诊-胰岛素瘤
(7)外科手术,根治
(8)引出另外一个病例回顾,也胰岛素瘤白,白挨几年安定针,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伤。
2023-11-07,15;55;重编辑,完笔,辛老师
搜出文献:
【1】专业过硬,才是最重要的医德!
原创 烧伤超人阿宝 烧伤超人阿宝 昨天;https://mp.weixin.qq.com/s/m4QHmt0WGx7L51ayr8sPVg
补,新搜索:【1】专业过硬,才是最重要的医德
https://www.sohu.com/a/423943151_100291228
【2】搜丁香园:癫痫抢救错误,获(未完)
原帖全文:
一个长期被“鬼上身”的男子,最后一个医生才找到问题,家属说:这次真的把小鬼驱走了!
原创 李鸿政 听李医生说 2023-11-04 09:01 发表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今天病例是(这)个男性患者,40岁,已婚。
4年前(1)他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倒地,然后四肢僵直抽搐,家里人很害怕,急忙抬上车送往医院,途中患者就停止了抽搐,并且清醒过来了。家里人问他记不记得发生什么事,他一丁点记忆都没有。
去了医院,医生给安排了头颅CT检查,结果没发现任何异常。
医生所担心的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均没有证据,后来(1)又做了几次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脑电图,诊断为“癫痫”。
癫痫,就是农村人所说的“羊癫疯”。病人会突然晕倒、抽搐、四肢强直、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就是大脑神经异常放电的后果,大脑是有异常的,但是现有的颅脑CT和MRI都不能发现病灶,部分人做脑电图能发现,但也有不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没有明显异常。
这次住院诊断癫痫,出院的时候带了一些抗癫痫药物,主要是丙戊酸钠。医生嘱咐说,长期吃,才能避免再次发作。
可是回家后不到2个月(2),病情再次发作,那天早上刚起床,然后就倒下床,拼命的抽搐,眼睛上翻,没有口吐白沫,持续了几分钟后才停止,然后才逐步清醒过来。
家里人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换了一家医院再看(2),又做了头颅CT、MRI、脑电图,医生认为癫痫可能性最高,但不排除有心脏的缘故,部分心律失常发作时会有抽搐发作的,这个叫做阿斯综合征。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时可能心脏没办法继续泵血,大脑短时间内严重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所以会有抽搐、意识障碍。
怀疑是心律失常,可是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均没有发现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还做了好几次,都没有找到任何明显的心律失常。
只好开多了一个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让回家加强吃药,说不定能控制。
这次似乎有些效果了,连续半年都没有明显的抽搐发作。
正庆幸,没想到半年后的一天,情况又来了(3)。
这次倒不是抽搐、意识障碍,而是突然情绪失控(3),烦躁多动,胡言乱语,大喊大叫,就像疯了一样。
本想带他上医院,可是患者本人拒不配合,只好把诊所医生请到家里来,诊所医生一看这架势,就问患者近期有没有被狗咬伤,会不会是狂犬病啊(3)。
若真的是狂犬病,那是必死无疑的。
但家属一直陪同患者本人,从没有被狗咬到,家里也没养狗,附近邻居也没有人养狗,不可能被狗咬到,再说,被狗咬了这么大的事,患者本人不可能不跟家属说的。
正说话期间,患者又逐步平静下来了,恢复了正常。问起有没有被狗咬的事,都说没有。也不记得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了。就是觉得人很累,很饿了,要吃东西。
吃完东西后,又逐步恢复了精神和力气。
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不得了了,之前是倒地睡过去抽搐、双眼上翻样子吓人,现在又是大喊大叫、胡言乱语、恐怖兮兮,而且吃了医生给的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这到底是不是癫痫呢,家属犯愁了。

这时候有邻居(对,邻居也看到了患者的发作)献计,说某某也是这样的发作,后来被大仙治好了(4)。要不请大仙过来瞧瞧。
只要能管住病,驱走邪,都想尝试一下,这是家里人的表态。
大仙来了,说的确是有鬼怪缠身,要施法,而且要二十一天内连续施法3次,一周一次,才能有效果。言之凿凿。
施法后第二天,患者又开始抽搐了。这次跟之前的抽搐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还伴随有大小便失禁。
赶紧拉去医院,这次患者在车上一直抽,到了医院急诊科了,还在抽,间断抽搐,人不清醒,急诊科医生听说患者有癫痫,而且一直有吃药,但还是控制不佳,立马就给肌肉注射了一针安定(地西泮注射液,一种镇静抗癫痫药物,能迅速终止抽搐)。
等了几分钟,抽搐仍然在持续。正准备换第二种终止癫痫的药物,护士报告了,医生,患者的血糖不好啊,只有1.9mmol/L。(5)
每一个意识不清的病人都会常规查指尖血糖,这是流程。本来一开始就准备给患者扎手指测血糖了,但是抽搐比较厉害,没办法采血,只好先肌注安定针,然后采血。
没想到这一个指尖血糖发现了这么大的问题,低血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3.9-6.1mmol/L,而随机血糖(就是不管是否空腹,来到就测,随时测的意思)不会比空腹血糖低,但也不会太高,一般在4-9mmol/L左右,现在测出来一个1.9mmol/L,那是肯定有问题的了。
这么低的血糖,完全可以导致抽搐了。医生告诉家属。
但他明明是癫痫的啊,而且之前用抗癫痫药物也有一些效果。家属不理解。
不管如何,先把血糖补上去再说。医生让静推了40ml高浓度葡萄糖。
葡萄糖刚推完,立竿见影,患者清醒了,也不抽搐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一针葡萄糖下去,竟然把患者的抽搐给控制了,而且人也清醒了,醒来之后虽然有些疲乏,但精神是好的,对答自如的。
医生说了,这绝对不是癫痫,也不是心律失常引起的抽搐,而可能是内分泌的问题,是低血糖引起的抽搐,甚至之前家属说的在家大喊大叫都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
有一个疑点,如果真的是低血糖引起的,那在没有给葡萄糖或者进食之前,患者应该不会好转的啊,但事实上患者这么久以来每一次发作都是可以自行缓解的。只不过时间有长有短。
不管如何,先介绍去内分泌科看了再说(6)。
内分泌科医生重新评估了病情,认为要高度怀疑一个病,胰岛素瘤。人体胰腺里面有块组织叫做胰岛,胰岛能够分泌一种激素,叫做胰岛素。而胰岛素是人体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这块组织长了瘤子了,导致分泌胰岛素增多,那患者肯定就会频繁发生低血糖,大多数人低血糖是有心慌、手抖等表现,极少数人可能直接表现为抽搐、意识错乱,就好像这个患者一样。
分析是有道理的,接下来要看检查结果。
医生先给抽血查了血胰岛素水平,然后送去做了腹部CT,进一步还做了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等等一系列检查。
结果陆续出来了,证实了医生的猜测。患者血胰岛素水平是有升高的,胰岛素释放指数也是异常的,而且最关键的腹部CT可以看到胰头部有高密度结节影,考虑是胰岛细胞瘤。
综合评估,诊断:胰岛素瘤。
这个瘤子,就是犯罪分子窝藏之所,要治好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手术切掉这个瘤子(7),减少胰岛素细胞,才能杜绝分泌过多的胰岛素。
患者自己也感慨,姑父有糖尿病,医生说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了,所以血糖高。想不到自己却是胰岛素分泌太多了,引起低血糖,如果可以的话,宁愿把自己的胰岛素分给他姑父一点,那就两全其美了。
这当然是笑话而已。
患者很快就被安排到了外科,准备行胰岛素瘤切除。
手术进行比较顺利,术中在胰腺头颈部可以摸到一个硬币大小的实质性肿块,外科医生把肿块完整剥除。最终的病理结果是:胰岛素瘤。
这下终于真相大白了。
术后第二天测患者空腹血糖,偏高一些,餐后血糖也是偏高一些,但过了几天后,血糖、胰岛素情况逐步趋于稳定。
随访了半年,没有再任何形式的发作,没有抽搐,没有倒地,没有大喊大叫,没有胡言乱语,一切都恢复如常。家属说,这回是真的把小鬼驱走了。
医生说起另外一个病例(8),曾经有一个抽搐的病人,20多岁小伙子,一直是住院的,也是反复被诊断癫痫,每一次癫痫发作,静推安定针效果都不错,都能缓过来,但是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年,药物没办法控制得住,必须得每次发作时静推安定针,后来有一个心细的医生发现了问题,这不对劲啊,哪里有这么顽固的癫痫呢,最后他察觉到了异常,护士每次推安定针的时候都是用葡萄糖注射液搭配的,说不定是葡萄糖注射液发挥了作用,而不是安定针发挥了作用。
等到下次发作时,他马上给患者扎了个手指血糖,一看,天啊,真的是低血糖。患者白挨了这么多年的安定针,其实一支葡萄糖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后来继续查,也是胰岛素瘤。但可惜的是,由于耽误时间太长,患者反复低血糖抽搐发作,已经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伤。
本文患者还是幸运的。
胰岛素瘤是来源胰岛β细胞的肿瘤,是常见的胰岛内分泌瘤,约占胰岛细胞瘤的75%,多为良性肿瘤,但即便如此,反复低血糖也能引起很大问题。这个病可以发生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有四大块:交感神经兴奋(比如心慌、手抖等)、意识障碍(直接昏过去)、精神异常(大喊大叫、胡言乱语)、颞叶癫痫(就是文中患者一开头的表现)。
由于胰岛素瘤症状多样化,容易误诊为精神病、癫痫、癔症等等,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由于长期反复低血糖发作可以导致脑部不可逆损害,就好像文中20多岁那个小伙子一样。
本文系真实案例改编,病例来源于读者。
为了跟大家分享、交流,我们启用了另外一个公众号(Dr家庭医学),可以说是我的小号吧,那里我们会跟大家分享科学有趣、有料的家庭医学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关注!
最后编辑于 2023-11-07 · 浏览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