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施医生带你读《中医基础理论》(4)——藏象

发布于 2023-11-07 · 浏览 2102 · 来自 Android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8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icon来碗王面面、回火 已点赞

在前面三期,与各位分享了《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绪论和阴阳五行的内容。

如果说,阴阳五行的内容看起来比较偏哲学,偏“玄学”,

那么这一期的“藏象”将丝毫没有玄学的影子,而全都是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的成果。


1.关于“藏象”的定义

藏,即内藏,也就是简体字的内脏;

象,即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说白了,

藏——解剖学;

象——生理学。



2.脏腑的解剖学——藏

有人说,中医不讲解剖。

大错特错。

“解剖”二字就是《灵枢经》里面来的。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因为美术水平的问题,当年没有一个很好的图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儿,但中医是一定讲解剖学的,并且一切推论,都是基于真实的解剖。



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包括: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用21世纪的眼光来看,乍一看似乎很粗糙,但实际上将它们拼凑起来基本上就已经是个完整的人体结构了。

说明什么?

这些内容可都是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的内容啊。

可想而知,在2000年前的古代,《大汉医学杂志》里的一篇文章《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已经是接近登峰造极,

哪怕是《大唐医学杂志》、《大宋医学杂志》想要组织专家编写自己的指南,大汉的内容其中也必然要大段引用进去,

比如:

[1] 黄帝,岐伯,雷公.XXXX论[M].黄帝内经,114-514.

[2] 黄帝,岐伯,雷公..解剖学的研究进展[J].大汉医学杂志,114-514.

总而言之,学习过《藏象》这一节以后,谁要再敢说中医是玄学,不讲解剖,那是要打屁股的。



3.脏腑的生理学——象

我们先列举一下《中基》教科书里总结的,五脏六腑的象。

肝——肝主疏泄、肝藏血。

心——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脾——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

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肾——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



接下来是六腑

胆——肝之余气,泄于胆——与肝相表里。

胃——主受纳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小肠——主受承化物,主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

大肠——主传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与肾相表里。

三焦——主通调水道、主运行水液。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生理功能的描述,没有一点玄学的影子,全部都是与实际相符合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客观结论。

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儿,

请您想想,把您丢到那个年代,解剖脏器您可以,但您觉得自己可以从零开始摸索出这么多的生理功能吗?

尤其是“脾主统血”这一条。

现代的医生都知道,脾脏坏掉了,会破坏血小板,增加出血倾向;

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古人到底是用了什么实验方法,来观潮到这个现象的。总不能找个猴子切了脾,再缝起来观察?

评论区的朋友们也帮忙一起想想吧。


总而言之,象这一章,完全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客观的生理学内容。而且基本上大差不差。

当然,他们的解剖生理肯定是比不过我们21世纪的医生的。

很多藏象学结论呢,也显得过于古老,可以淘汰。

但,我们学习这一章,希望大家以学习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它,“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这些结论性知识不重要,但我们学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古代文献中的宝藏。

毕竟,我们要听懂老爷爷讲课,就得先学会说他的话,理解他的语境。



4.关于藏象学中与现代观念矛盾的、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几个地方

这一节,是干货中的干货。我们分类讨论。

①脾主运化

我们现代人眼里的脾(spleen),是左季肋区里面的一个蚕豆状的淋巴器官。“脾主统血”,确实是脾脏的生理功能,但什么时候,消化功能也跑到“脾”的系统里面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手术刀不够锋利,所以把胰脏跟脾脏放在一起的。

img


看图片也知道,脾胰是连在一起的。

后世才知道,这两个器官,它功能不一样。

《难经》说:“脾有散膏半斤”,就是指的胰腺,可作为佐证。




②肾主藏精/肾在志为恐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肾脏是拿来过滤毒素,生产尿液的器官。

怎么把生殖功能也摆在这里头了?

搞得民间天天动不动“肾虚”,

一提起“肾虚”,就联想到性功能。


答案也是解剖学问题:因为这是把肾上腺功能也放在一起了。

img


肾上腺何许人也?

我们现在都知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它能反作用于性腺轴,那么生殖发育的问题明了了。

肾上腺本身能在惊恐、紧张的状态下分泌肾上腺素,那么肾在志为恐的问题也明了了。


此外,楼主作为皮肤科医生,还能举出一个佐证。

特应性皮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病。

但我说“小孩子过敏”,大家可能一听就明白了。

特应性皮炎呢,有一个Hanifin Rajka的诊断标准,其中一条是:眶周黑晕。

也就是黑眼圈。

img


img


这种罹患特应性皮炎的小朋友,

看起来就是这种“肾虚相”。

而事实确实也是孩子的肾上腺发育不全,才导致的一系列现象,

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发病的时候,其中一个治疗方法就是上激素,也就是人为给孩子补足肾上腺的工作量。

这么连起来讲解,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


③心主神明

当年读书的时候,是著名中医黑方舟子蹦跶得最厉害的时候,它写的《批评中医》里面说:心主神明是错误的,应该是脑主神明才对。

而很多同学呢,也觉得它说得很有道理。

我只能翻个白眼了。



我们都知道,全身上下的肌肉,分为三种: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是随意肌,可以被运动神经控制,指哪打哪。

平滑肌不受到你的意志控制,但受到自主神经(也就是植物神经)控制。

只有心肌,是全身上下唯一具有自主性的肌肉。

我们管这个特性叫心肌的“自律性”。

而这,才是“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

你别管你脑子里的思维活动有多么牛逼,首先你得有心脏跳动在先,你有了生命的自主性,才能有思维活动吧?

心主神明的“神明”,其实说的是,生命的自主性。



④为什么中医的解剖没有“神经”?

有的。

只不过不叫神经,

而是叫“髓”。

这个髓,是脊髓的髓,不是骨髓的髓。

此外,“脑为髓海”,其实就是说大脑就是神经的海洋,这也和我们现代的认知是符合的。




⑤关于在《中基》第二期“卖的关子”

最后,施医生在第二期留了一个关子,这里来为大家解答:

问:感冒的时候会大便不畅,这是为什么?

答:对中医医生来讲,其实这是基本常识,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便秘”与“感冒”似乎在认知上扯不到一起,在问诊的时候也基本不会问。

但我们如果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除了胃肠型感冒,普通感冒的时候多多少少大便会干一点,困难一点的。

道理也很简单,肺与大肠相表里嘛。感冒了,肺气不通了,就好比你把茶壶的孔堵住了,自然下不去。



问:为什么同样是长痘痘,长在别人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长在你身上就老是“留痘印、留疤”?

答:这个问题,我估计很多西医朋友也是一知半解。普通的西医皮肤科医生,最多只会用用异维A酸,发现对痘印确实有点作用,但对背后的治疗机理、出现副作用的机理的认知,也非常碎片化,没有把知识联系起来。

我们中医临床当中发现,往往是舌苔厚腻的,对代谢产物排出不畅的朋友,会非常倾向于遗留痘印。这是因为,脾的升清、胃的降浊功能失常,病人对肠胃里的清浊物质尚且排不清爽,对皮肤里的清浊物质自然也是一样。那么在治疗上,我们的治疗靶点非常明确,“见痘不治痘”,治的是脾胃。

当然,肝、肾功能的异常都会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这是他话。


此外,再补充讲解一下异维A酸的副作用问题: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高脂血症、皮肤黏膜干燥(口干、唇炎)、高血糖、骨髓抑制、良性颅内压升高(尤其与四环素合用时),罕见出现精神异常、炎症性肠病。

用中医思维联系起来,其实就是——伤脾阴。

首先复习一下上一期的知识点:木火土金水,目舌口鼻耳。脾属土,土对应口。

口腔黏膜,甚至全身的黏膜,都是归脾管的。

脾阴过度消耗了,黏膜就会长不过来,就会皮肤干,口干。

此外,我们刚刚才讲过,古代的“脾”包括哪两个器官?脾脏、胰脏。

异维A酸对胰岛内分泌也是有影响的,所以胰岛素不足,高血糖,不奇怪。

炎症性肠病,也是典型的阴虚后果。

高脂血症、颅内压升高呢,要用到五行学说的知识了——脾阴不足,木侮土,肝阳不受制约。


中医思维很好玩,你一开始学,学不懂,但当你西医知识多了,很多知识点都能串联在一起的。

异维A酸,确实是个好药,但应用的前提,必须是先确认脾阴充足。

我之前治疗过一个有1型糖尿病既往史病人的痘印,按照大部分人的治疗方法,愣是岿然不动,后来想通了,运用了养阴+健脾化湿的方法,才逐渐打开局面。

很显然,1型糖尿病病人,脾阴基本上是先天缺陷的,所以升清降浊功能基本为0。

这里也是给西医朋友们提个醒。




下一期,更新下一章节——气血精津液。

普通感冒 (74)

最后编辑于 2023-11-13 · 浏览 2102

9 27 1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