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只是用于有机磷中毒吗?
当出现胆碱酯酶检测的时候,总会留意一下临床诊断,应该是太多次遇到农药中毒的情况了,也会去查一下病例是什么中毒,如果值班,从急诊开始,一直到病房,你会不止一次重复这个实验,就只是农药中毒会检查吗?
一、胆碱酯酶的生物化学特性
胆碱酯酶可分为两种: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交感神经结、运动终板、红细胞等处,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称为真性或乙酰胆碱酯酶(Ache) ;另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血浆、肝、胰、肠系膜、子宫等处,除可以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可以作用于其他胆碱酯酶类,对乙酰胆碱水解的特异性要比乙酰胆碱酯酶差,故称为假性胆碱酯酶(Pche),血清胆碱酯酶指的是 Pche,由肝脏合成并存在于血清中。
二、胆碱酯酶的临床应用
血清胆碱酯酶最初应用于有机磷中毒的抢救中,后来有一些临床研究将其应用于协助阿兹海默氏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一些治疗。血清胆碱酯酶还对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有指导意义。在危重症患者中,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对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死亡患者中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下降。ChE还具有一些与神经冲动传递无关的功能,被称为“非经典”功能,对神经细胞的分化、迁移、突触的形成,造血系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调控都有作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及其他一些有机物中毒的患者;痴呆病患者;肝实质损伤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包括脓毒症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三、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
1、降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胆碱酯酶通过酰化反应生成磷酰化酯酶(氨基甲酰化酯酶)从而失去酶的活性.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⑵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⑶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⑷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 ,且多呈持久性降低。⑸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CHE与痴呆病,有研究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型痴患者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与同一年龄段的正常人,认为有可能将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作为阿尔茨海默型痴的标志。
CHE与危重病,许多研究提示在危重症患者中,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对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死亡患者中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下降。
CHE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胆碱酯酶活力明显减低, 低与疾病所致的分解代谢旺盛有关,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值得进一步研究。 。
2、增高: 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衰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