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01病史摘要
患者,女,67岁,因“发现右乳头溢血1个月”入院,术中见右乳乳晕3点导管扩张,内一肿块,界欠清。
02大体所见
(右乳)乳腺组织1块,5.5*4.2*1.8cm,切面灰黄灰白,可见1个直径1.3cm的质硬肿块。
03镜下所见

肿瘤呈实性结节状细胞巢,可见乳头结构和少量粘液(HE×1)
肿瘤为明显膨胀的结节,轮廓相对规则(HE×10)

肿瘤细胞呈流水样排列,细胞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圆形、卵圆形或梭形(HE×20)

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呈圆/卵圆形,胞浆淡染、嗜酸性颗粒状,胞核偏位,即呈组织细胞或浆细胞样特征(HE×40)
04免疫组化结果











ER>95%(弥漫强+) PR>95%(弥漫强+)
E-cad(膜+) P120(+) Calponin(-)
CK5/6(-) HER2(0) P63(-)
TOPII(-) AR 20%(+)
Ki-67 热点区约10%(+)
05病理诊断
(右乳)实性乳头状癌,未排浸润,建议行Syn、CgA等免疫组化进一步协诊。
06知识解析
1.定义:实性乳头状癌(原位或浸润)是一种以纤细血管纤维轴心和实性生长模式为特征的肿瘤,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生物学行为惰性。
2.临床特征:
①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60~70岁以后。
②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中央/乳晕下。
③圆形、界限清楚(可触及)的肿块。
④预后良好。
3.病理特征大体:边界清楚、质软肿块,切面棕红色。
4.镜下:
①肿瘤界限清楚、单个或多个、膨胀性结节状、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周围可有或无肌上皮。
②肿瘤内乳头状结构不明显、纤维血管轴心纤细;无肌上皮细胞,肿瘤细胞呈实性生长,围绕轴心呈栅栏状、假菊形团(玫瑰花样)(VS.实性生长的导管原位癌、包裹型乳头状癌)。
③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卵圆形、梭形或印戒样;胞浆淡染、嗜酸性颗粒状、含黏液泡;核低至中级别,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核分裂像可多可少。
④肿瘤细胞可有细胞外黏液,当细胞外黏液多时,需排除黏液癌(VS.黏液癌:细胞外黏液池内有漂浮的肿瘤细胞)。
⑤原位实性乳头状癌:圆形结节、界限清楚,与导管原位癌分布模式一致,不论周围是否有肌上皮。
⑥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原位实性乳头状癌为主体的肿瘤,紧邻其周边有黏液癌,或有更常见的浸润性成分,如非特殊类型癌、小叶癌、筛状癌或管状癌。
⑦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极少见,结节轮廓不规则,呈地图样或锯齿状 ,结节周围缺乏肌上皮,周围间质促结缔组织增生,可见脂肪和血管浸润(VS.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结构、周围无肌上皮)。
⑧免疫组化:
肌上皮:P63、Calponin、SMA、SMMHC、CD10,CK5/6、CK14阴性;ER弥漫阳性、PR多少不等阳性;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嗜铬粒蛋白)、Syn(突触素)阳性;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黏液染色(AB/PAS)示多少不等阳性细胞。
5.鉴别诊断:
①原位和浸润性SPC:原位SPC为明显膨胀性增生结节,轮廓规则,周围可伴有或不伴有肌上皮。浸润性SPC,肿瘤主体为浸润癌,浸润成分具有典型SPC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学形态,可伴有少量原位SPC。
②导管上皮旺炽型增生和导管内乳头状瘤:当SPC以原位成分为主时需与两者鉴别。旺炽型UDH可呈实性细胞巢和流水样排列,但细胞形态多样,缺乏一致性,免疫组化CK5/6呈斑片状表达。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宽大,钝圆,乳头内纤维性间质丰富,导管周围及乳头内均有肌上皮围绕,常见大汗腺化生。
③乳头状DCIS:可呈乳头、筛状、实性或微乳头结构,呈乳头状结构时,乳头一般明显、常有纤细分支,细胞高柱状,排列拥挤,可见二态细胞,类似胞质透明的肌上皮。免疫组化标记,乳头内缺乏肌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阴性。
④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学具备低/中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点,缺少黏液和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肿瘤细胞弥漫一致地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