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痛泵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 | 网络图片
『镇痛泵』,又称为止痛泵,准确的名称应该称为“输液泵”或“无源输注泵”,属于血管内输液器械,在我国按照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镇痛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更加全面。不论是医生还是手术患者都不再拘泥于:疼痛只是做手术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术后疼痛会带来机体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使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应激反应,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现病理性呼吸等,同时因疼痛而引起烦躁不安甚至焦虑抑郁,随即持续影响其他系统功能,并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增加治疗难度。2020年国际疼痛医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经历和情绪情感体验,并着重强调了疼痛是继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和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镇痛泵的应运而生,代表着医疗理念的更新和对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视,同时助力于减轻术后疼痛,减轻疼痛导致的一系列身心并发症以及促使患者早日恢复术后活动,提升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医疗体验。
01镇痛泵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流镇痛泵类型包括机械式镇痛泵、电子镇痛泵两大类。
『机械式镇痛泵』
机械式镇痛泵,准确的名称应当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通常由弹力储药囊(不含药)、加药装置、延长管和流速控制器组成,以机械弹性为动能,为泵体提供动力,属于无源输注泵。
常用于目前的镇痛泵大部分都具备患者自控镇痛(PCA)功能,如果患者在使用基础剂量的镇痛药物之后仍然感到疼痛,可以通过自控按键来增加镇痛药物。同时也有少量无自控调节功能,仅供持续给液(CBI)的镇痛泵,这一类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上述所说的“机械弹性”,指的是弹力储药囊自身的回弹力。类似于往气球里灌水,水虽然能把气球撑开,但是由于气球自身有回缩的弹力,因此如果不封口,气球自身的弹力就又会把里面的水挤出来。不同的是,镇痛泵的弹力储药囊经过精确的设计,确保能够提供持续且稳定的动力。
『电子镇痛泵』
电子镇痛泵,也叫电子输注泵、微量注药泵、全自动注药泵等,通常由驱动装置、电源部分、贮液装置和输液管路组成。贮液装置和输液管路为一次性使用;驱动装置和电源可以重复使用,有的会规定可重复使用的次数上限。
电子镇痛泵在功能上比机械式镇痛泵更丰富,主要体现在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可选的档位更多,从而可以做到更精确的定量控制给药;有的还具备异常情况提示、参数锁定、防误操作锁定等功能,当患者出现输药通路堵塞等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同时能够限制非麻醉医生之外的人修改给药参数,且能够防止患者误触等。
此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还新出现了镇痛泵系统,即无线镇痛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分析患者用药情况,并将数据实时回传给中央控制台,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更准确地为患者做好疼痛管理。
02适应症
- 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各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多部位的联合手术、骨科大手术、部分腹腔镜手术等。
- 需要进行开胸、开腹并且切口长的病人。这类病人通常需要放置胸管和胃管等,如果因疼痛引发的剧烈咳嗽则可能导致管道脱出。
- 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的手术病人。
- 女性患者。由于大部分女性对疼痛的反应比较敏感,所以建议她们常规使用术后镇痛泵。
03常用药物
镇痛泵按照给药途径还可以分为静脉镇痛泵(PCIA)和硬膜外镇痛泵(PCEA),有些镇痛药物由于药理性质,必须严格谨慎地选择给药方式。不能将仅能用于PCEA的局麻药物输注至静脉输液端,也不能将静脉泵接到硬膜外接口处,这样可能会出现局麻药中毒作用或是阿片类药物过量导致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在病房中发生情况将异常危急。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创伤大小等因素配置好镇痛泵的药物,一般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镇痛镇静药物进行搭配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其单一使用的剂量,达到更好的效果。
- 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氢吗啡酮及曲马多等。这类药物通常全部或部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肽受体,产生强效的镇痛作用,是镇痛泵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短期痛,因此不用担心阿片类药物成瘾的风险,但需要注意阿片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
- 非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指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镇痛效果比阿片类药物弱,没有呼吸抑制等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但是同样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会诱发出现术后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
- 镇静安定药物:如咪达唑仑、氟哌利多、右美托咪定等。这类药物没有镇痛作用,主要是作为辅助用药强化镇痛药的作用。氟哌利多自身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也能够用于缓解阿片类药物带来的胃肠道作用。
- 止吐药:常用的止吐药有多拉司琼、阿扎司琼及昂丹司琼等。可以缓解镇痛药物带来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 局部麻醉药:局麻药仅能在硬膜外镇痛泵(PCEA)中发挥作用,严禁通过静脉输注!通过硬膜外导管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隙,或连续腰麻导管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机体感觉神经的传导,减轻疼痛。
为了防止镇痛泵中相关药物所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储留等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也是提倡合并其他途径的术后镇痛措施,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既能够提升镇痛作用,也能够有效降低相关药物并发症。
在手术结束前,麻醉医生将镇痛泵根据患者的需要设置好单次剂量、锁时(通常在15min)等参数以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再将其连接至患者的输液通路就可以了。
患者回到病房后,麻醉护士会嘱咐患者自行按压镇痛泵上面的“自控按键”,就可以自行追加给药,达到快速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因为麻醉医生在最开始设置了锁时,在短时间内不会连续多次给药,这样就保证了患者的血压和呼吸功能不会受到影响,保障了安全。随后的48h内,麻醉护士会定期随访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并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去评估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告知麻醉医生对镇痛泵的参数进行调整,也会及时处理镇痛泵运行故障、气泡报警等情况。

NRS评分
通过麻醉医生和护士的术后随访和健康宣教,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使用镇痛泵,从而促进患者伤口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的支出。小小的镇痛泵也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围术期为患者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嘉琪,苗青,张芸芸等.无线镇痛与传统镇痛系统在胸腔镜肺切手术后疼痛管理应用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6[2023-09-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492.R.20220518.1105.008.html
[2]李雷,曹葆强.镇痛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4):2406-2407.
[3]田维琴.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06):563-564.
最后编辑于 2023-10-31 · 浏览 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