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血常规是临床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它为临床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但是除了检验人员跟临床医生外,当普通人看到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密密麻麻的数字,字母代号还有那些忽高忽低的箭头是,是不是顿时感觉就头大了呢?......别着急,下面就教大家怎样轻松看懂这血常规报告单!
一般来说,虽然各大医院的仪器、参数、参考值等都会有些许的不同,但是大家放心这些跟我们分析化验单并没有影响。可能大家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是,总会有一些忽高忽低的箭头或“H”“L”当化验单上出现向上的箭头或“H”时表示超出当前参考范围,当出现向下的箭头或“L”时表示低于当前参考范围,如果没有箭头或“H”“L”出现那就说明该结果正常。当然就算出现箭头或“H”“L”时,也不必太过紧张,只要检验结果超出或低于正常参考值的10%以内也算正常,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重点的检验项目,首先我们拿到血常规检验报告单要看一下红细胞、白细胞及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重要的检测指标,下面我们将这些重要指标一一解读
NO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比最高,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常见原因,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因此两者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的数量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如果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不一致,还需要具体分析原因。
- 生理性增多 主要见于下午、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新生儿,这些生理因素引起的白细胞升高多为一过性的,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
- 病理性增多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细胞坏死、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及病毒感染(如流感)时,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2)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
(3)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及化学品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5)脾功能亢进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NO2:
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
- 传染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 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性淋巴瘤等。
- 淋巴细胞减少
凡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较少,淋巴细胞绝对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如HIV感染、流感恢复期、药物治疗如环磷酰胺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等。
NO3:
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增多
健康儿童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两周以内的新生儿可达15%或更高,属于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某些血液病等
NO4: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超敏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肺炎、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 寄生虫病 感染蛔虫、钩虫、绦虫、血吸虫、丝虫等。
- 某些皮肤病 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炎等。
-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NO5:
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合,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之一。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增多 见于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病理代偿行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肿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原料不足。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性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 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NO6: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也被称作“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部分,承载着机体向组织器官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的反映贫血的程度。
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
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
测定血红蛋白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某些肿瘤等。
(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 各种疾病引起的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肿瘤、子宫肌瘤、月经过多、痔疮、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等。
NO7:
血小板
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反应性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
(1)生成障碍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2)破坏过多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等。
(3)消耗过多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分布异常 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5)先天性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最后编辑于 2023-10-24 · 浏览 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