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8
硅沉着肺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与吸入SiO2的数量、形状及其颗粒大小密切相关,四面体的石英结晶致纤维化的作用最强
硅尘颗粒大小是致病的决定因素,硅尘颗粒越小致病力越强。硅尘颗粒>5微米大多被黏液-纤毛排送系统清除出体外;而<5微米可被吸入肺内直达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早期硅肺的细胞性结节;1~2微米者致病力最强
当吸入肺组织内的硅尘被巨噬细胞吞入后,SiO2与水聚合形成硅酸,溶酶体通透性升高或破裂,巨噬细胞崩解自溶,同时释放出硅尘,循环被吞噬被释放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是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硅结节:细胞性硅结节,硅结节形成的早期阶段,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纤维性硅结节,病情进展阶段;硅肺性空洞
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范围不等的弥漫性纤维化病灶,镜下为致密的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胸膜也可因弥漫性纤维化而广泛增厚,厚度达1~2cm
呼吸系统中参考的累及胸膜的两个疾病是硅肺和大叶性肺炎
硅肺分期和特点:
一期主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硅结节数量少,肺的重量、体积、硬度无明显改变,胸膜增厚不明显
二期病变范围<全肺的三分之一,肺组织硅结节数量增多(中下肺叶近肺门部密度较高),散布双肺,重量、体积、硬度均增加,胸膜增厚
三期(重症)硅结节和肺纤维化融合成块,肺组织硅结节密度增大,散布双肺,重量和硬度明显增加,入水可下沉,胸膜明显增厚,肺野可出现直径>2cm的大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蛋壳样钙化
并发症 肺结核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肺心病
关键环节:肺动脉压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肺疾病(COPD最常见),其中又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
病理变化:
原有肺疾病的肺部病变
肺小动脉变化 肺腺泡小血管的构型重建:无肌型细动脉机化,肌型小动脉中膜增生、肥厚,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腔内血栓形成和机化;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管无纤维素样坏死
心脏变化 以右心室的病变为主,右心室肥厚、心室腔扩大,心脏重量增加,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5mm(正常3~4mm)作为诊断肺心病的病理形态标准
鼻咽癌、肺癌
鼻咽癌
病因:EB病毒与其的关系密切
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分为鳞癌和腺癌(少见),鳞癌分为分化和未分化,分化又可分为角化(高分化)和非角化(低分化)
高分化鳞癌癌细胞分化较成熟,癌巢内细胞分层明显,棘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可见细胞内角化及癌巢中央角化珠形成,与EB病毒感染无关;低分化鳞癌癌细胞分化差,癌巢内细胞分层不明显;棘细胞间无细胞间桥,无细胞内角化及癌巢中央角化珠形成,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
淋巴道转移 一般发生在同侧,对侧极少发生,后期可双侧受累
血道转移
肺癌
大体类型 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
中央型 占60-70%,最常见,发生在主气管或叶支气管,鳞癌最多见,多有吸烟史
周围型 占30-40%,起源于肺段或远端支气管,腺癌最多见,多无吸烟史
弥漫型 2-5%,较少见,起源于末梢肺组织,形成多数粟粒大小结节布满大叶的一部分或全肺叶,也可散布于多个肺叶内,易与肺转移癌混淆,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高分化腺癌)多见
组织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 最常见(病理学观点),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肿瘤起源于较大支气管,中央型多见(80-85%),分化程度不一,生长较缓慢,淋巴转移早,血行转移晚,高分化者癌巢中有角化珠形成
腺癌 女性最常见,与吸烟关系不密切,肿瘤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黏膜上皮,周围型多见(65%),分化程度高,生长较缓慢,血行转移早,淋巴转移晚,常累及胸膜(77%),高分化腺癌主要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小细胞癌 占10-20%,中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肿瘤起源于较大支气管,中央型多见,分化程度最低,生长迅速,早期淋巴和血行转移,其他特点: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最高、对放化疗敏感(迅速耐药,预后差)
大细胞癌 占15-20%,老年男性,与吸烟有关,肿瘤起源于大支气管,中央型多见,分化程度较低,生长迅速,转移早而广泛,恶性程度高,部分呈神经内分泌分化
注: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癌—小细胞癌、类癌、大细胞癌(部分)、甲状腺癌中的髓样癌
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和肺类癌均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Kulchitsky细胞(APUD细胞),均属于神经内分泌癌,但前者恶性程度最高,后者恶性程度最低
神经内分泌癌:电镜下胞质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产生异位激素引起各种副肿瘤综合征(如异位ACTH综合征)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属于高分化腺癌,肉眼以弥漫型多见
肺腺癌伴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较多见,有人称此为瘢痕癌(腺癌的特殊类型)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单纯性胃炎)主要病因为Hp,好发于胃窦部,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淡红色,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A型为自身免疫性损伤,B型为Hp,A型好发于胃体胃底部B型好发于胃窦部,胃镜见黏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灰色或灰绿色,黏膜下血管透见,表面呈细颗粒状,固有层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
特征性病理变化: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
注:慢性胃炎浸润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急性胃炎浸润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出现腺上皮化生,以肠上皮化生为常见,有时还有假幽门腺化生
消化性溃疡病
十二指肠溃疡约占70%,胃溃疡占25%,复合性溃疡占5%
病理变化: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尤以胃窦部多见,溃疡直径多<2cm,溃疡边缘整齐,通常穿越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周围的胃黏膜皱襞因受溃疡底瘢痕组织牵拉而呈放射状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球部的前壁或后壁,溃疡一般较小,直径常<1cm,溃疡较浅且易愈合。镜下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为四层:炎症层(少量炎性渗出物如白细胞、纤维素)、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最下层)
注:瘢痕底部小动脉因炎症刺激常有增殖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狭窄,癌变(胃溃疡)
最后编辑于 2023-10-12 · 浏览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