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您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面对满满一页的各项血常规指标,我们应该怎么判读呢?
今天,手把手教您,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一、血常规报告单上的箭头是什么意思。
各项指标测定的数值,仪器会自动判读该数值是否处于其参考值范围之内: ↑”表示超出参考值范围;“↓”表示低于参考值范围;没有箭头则表示在参考值范围内(也就是通常认为的“正常”)。
二、各项指标有什么临床意义。
血常规报告单上有20多个项目,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每个指标都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也可以辅助诊断相应的疾病,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临床意义吧。
1.白细胞计数
1.1生理性升高:1.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4.长期吸烟。
1.2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71型、狂犬病毒等。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5.骨髓纤维化。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1.3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7.肿瘤放射、化疗。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
2.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2.1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2.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高温、严寒。3.新生儿。4.妊娠五个月以上及分娩时。
2.2病理性升高: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导致的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等。2.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后、严重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等。3.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等。4.急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等化学药物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代谢性中毒。5.肿瘤:肝癌、胃癌等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6.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不包括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2.3病理性减少:1.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2.病毒感染: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等。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等。4.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药物的人群。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6.脾功能亢进。
3.淋巴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百分比。
3.1病理性升高:1.原发性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 B 淋巴细胞增多症、持续性多克隆 B 淋巴细胞增多症。2.反应性: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风疹病毒、利什曼、麻风病和类圆线虫病等。
3.2病理性降低: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2.放射线损伤。3. T 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4.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H1N1,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
4.单核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百分比。
4.1病理性升高:1.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2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5.1病理性升高:1.寄生虫病:感染蛔虫、钩虫、绦虫、肺吸虫、包虫、血吸虫、丝虫等。2.超敏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3.药物因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4.肺部疾病:慢阻肺、特发性肺纤维化。5.皮肤疾病: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6.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7.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8.某些传染病:猩红热等。
6.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6.1升高:1.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恶性肿瘤:转移癌等。3.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超敏反应等。4.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等。5.骨髓纤维化。
6.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7.红细胞计数。
7.1生理性升高:1.缺氧:高原地区生活的居民、新生儿及胎儿、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2.雄激素:成年男性高于女性。3.情绪波动。4.长期吸烟。5.毛细血管血较静脉血结果较高。6.静脉压迫超过2分钟。
7.2生理性减少:1.6个月-2岁婴幼儿。2.妊娠中后期孕妇。3.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
7.3病理性相对性升高:严重多次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等。
7.4病理性绝对性升高: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高: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异常血红蛋白病。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高:肾癌、肝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术后。3.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药物。4.家族性自发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
7.5病理性减少: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等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3.急慢性失血:手术、创伤后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寄生虫病等4.血细胞破坏:溶血性贫血5.其他:炎症、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8.血红蛋白量。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计数增减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更能反应贫血的程度。
9.血小板计数。
10.9.1病理性升高:1.原发性升高:骨髓增生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2.反应性升高:急性和慢性炎症、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肿瘤、近期行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除术后)、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等。3.其他: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膜腺炎、烧伤、肾衰竭、先兆子痛、严重冻伤等。
11.9.2病理性降低: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等。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 、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同种抗体等。3.血小板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4.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等。5.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10.血沉。
10.1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10.2病理性增快: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11.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常与白细胞计数结合在一起来判断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反应蛋白可早于白细胞计数而增高,恢复正常也很快,敏感性很高。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有组织的创伤、外伤、烧伤或者有各种梗塞,如心肌梗、肺梗塞以及脾脏的梗塞等。
三、写在最后。
那么,是不是血常规结果有箭头就代表有问题呢?
并不是如此,因为参考值的范围只是覆盖了绝大部分健康人群,仍然有少部分健康人的指标会一定程度上超出参考范围,然后一些指标会受机体状态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完全没有箭头的血常规结果是不是就是没有问题呢?
同样也有例外,因为参考值的范围很宽,还需要看同一个人的结果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这往往也能反应很多问题。
最后编辑于 2023-10-11 · 浏览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