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丨NO22:痈的血常规表现可以是什么?
查看病例


先看一个图。
那个,,,这图不算前方高能系列,不过也算是,,稍微有点能,简称骚能。

此时此刻,请想象一下,拿个牙签,朝着这玩意儿,用力这么一捅……哦~~~啊~~~嘶~~~这酸爽……被捅的和捅它的,一定都能感受到。
这玩意儿叫痈, 是一种皮肤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临近毛囊的深部感染。常发生于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肥胖、不良卫生习惯以及免疫缺陷状态等。好发颈部、背部、肩部。临床表现为大片浸润性紫红斑,可见化脓、组织坏死 。本病伴有发热 、畏寒 、头痛 、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看的一个案例。
【病例简介】
患者男,20岁。颈部肿胀,肿胀部位出现破溃,已有多个脓头,体温39℃,脉搏95次/min,血压16/10.6kPa,发热3天来院诊,初步诊断为“痈”。外周血常规检查:
WBC 22×10^9/L,N 0.78,核左移中度,中毒颗粒(+),L0.17,E 0.03,M0. 02,RBC 4.3×10^12/L,Hb 120g/L。
【检验医师分析】
RBC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平均生存时间是120天,正常成年男性(4.5 ~5.5)×10^12/L,减少见于各种贫血。Hb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20~160) g/L,其生理变化的临床意义与RBC相似。
本患者检验结果表示:RBC和Hb均为正常的低限,近似于贫血,说明疾病使得全身消耗明显。
血液中WBC分5种,即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正常值是(4~10)x10^9/L,多数情况下,WBC的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有密切关系,而且意义相同。中性粒细胞占0.50 ~0.70。中性粒细胞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具有趋化、变形、黏附、吞噬及杀菌等作用。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感染或炎症。重度感染,WBC 明显增高,可达( 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明显增高,伴有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细胞的分叶状态,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也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为多,杆状核少见(0.01 ~0.05),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是1:13,如果比值增大,即杆状核增多,称核左移。反之,如果分叶核过多,在5个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增强,能释放出大量粒细胞到外周血,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改变一般表现为: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核变性。
该患者的WBC计数明显增高,支持全身感染征象,同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进一步证实了感染较重,也表示患者的机体反应能力尚可。若能抓紧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资料
《检验医师临床案例分析》,张晓宁,王文正,陈凌云主编
百度百科等
最后编辑于 2023-10-07 · 浏览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