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案例解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布于 2023-10-06 · 浏览 4210 · IP 山东山东

案例原文出处→一图定乾坤!典型“牧羊人拐杖”征象,请赏析~~~

img

概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大量增生的异常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质结构的一种骨病,又称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生长发育性病变,占良性骨病变的12%。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以四肢长骨居多,30%累及颅面骨·病理改变:肉眼观察病变组织呈红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较正常骨组织软,切割时有沙砾感,具有弹性。因纤维组织与骨组织比例不同,致病灶质地各异。病变区内可见继发黏液变,囊变、出血及坏死

·镜下观察:病变区正常骨组织减少或消失,被增生的成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和编织骨所取代,胶原纤维呈束状或螺旋状,编织骨小梁纤细、菲薄,钙化不均匀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3岁~60岁,约70%发生于11岁~30岁,男女之比约为1.5:1

·该病进展较慢,病程可为数年至数十年不等,成年后发展缓慢或趋于稳定。早期常无症状,发生于负重骨者,可表现为肢体缩短、弯曲、跛行和局部疼痛,以股骨上段弯曲和髋内翻最为多见,部分病例因意外病理性骨折而就诊

·发生于颅面骨者常表现为头面部不对称性隆突,眶间距增宽。严重者可导致颜面部不对称,牙齿移位,咬面倾斜、缺失等

分型

·单骨型:单骨单个或多个病灶

√单骨单发型

√单骨多发型

·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多个病灶累及一块以上骨骼

·Albright综合征:多骨型患者伴有皮肤色素沉着(咖啡斑)及性早熟等内分泌异常

img

影像学表现

①囊状膨胀性改变:表现为骨干或骨骺端膨胀性的低密度病变,边缘较清晰,骨皮质变薄,病变内呈大小不等之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区,间或有条索状改变,可见短骨嵴。病变发生在股骨颈或股骨上端可产生镰刀样变形即“牧羊杖”畸形

②磨玻璃样改变:常见于四肢骨和肋骨,亦可见于扁骨及不规则骨,病灶为膨胀性改变,正常骨纹理消失,密度均匀,呈磨玻璃状,较正常骨皮质密度稍低

③丝瓜囊样改变:好发于长管状骨,患区骨皮质变薄或消失,膨胀、增粗,骨小梁增粗扭曲,沿纵轴方向走行,形似丝瓜瓤

img

④虫蚀样改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溶骨性破坏,边缘锐利清晰

⑤骨硬化:多见于颅骨,表现为颅骨内、外板及板障膨胀性改变,广泛增生、硬化,病灶密度高于正常骨组织,松质骨结构消失

⑥无骨膜反应

img
img

右侧额颞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A.右侧额骨局限性隆起,右侧额骨、颧骨处可见范围广泛的信号异常区,局部可见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肿块影

B.T2WI呈低信号影中央多发囊状高信号影。C.水抑制像呈混杂高信号,可见纤维状分隔

D~F.增强扫描可见囊性部分环壁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硬化边缘不强化,矢状位和冠状位见该病变边界不清,并向下侵犯到筛、蝶窦及鼻腔内,呈填充样生长。

G,H.病理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img

男,18岁;右侧颞枕骨颅板较对侧增厚,颅骨外板及板障内可见梭形异常密度影,密度高于板障低于骨皮质,于顶骨板障处病灶可见硬化边,且向皮下软组织侧突起——病理证实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鉴别诊断——骨囊肿

·骨囊肿原因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外伤有关;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隐痛,呈间歇性,或在运动劳累后酸痛常为邻近骨骺板的干骺端中心性病变,但不跨越骨骺板;其长轴与骨干方向一致,常合并病理性骨折,呈“碎片陷落征”;病灶内部密度均匀,可有稀疏的纤维条索

·骨囊肿形态及内部结构较单一,多呈卵圆形,向外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外缘光滑,并有硬化边,内壁无明显骨嵴,囊内可见稀疏纤维条索,囊壁较厚

img

鉴别诊断——动脉瘤性骨囊肿

·动脉瘤性骨囊肿比较少见,约占原发骨肿瘤的1.3%。80%发生于5-20岁的青少年

·可发生于任何骨,但以四肢骨及脊椎骨较常见,四肢病变主要发生于干骺端(占90%);脊椎骨病变主要发生于椎体后缘,常累及相应椎弓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伴有骨包壳形成;病灶内部出现条片状骨嵴及分隔;液液平面为其特征性改变;如伴有软组织肿块,可能为继发性ABC;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纤维分隔明显强化

img

2a~2b:CT骨窗示右侧坐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影,骨包壳不完整其内见少许条片状骨性分隔;

2c:右侧坐骨病灶内多发液平面

3a:T1WI示右侧坐骨病灶呈低或等信号影,液平面显示不清;

3b:T2WI示右侧坐骨病灶内多发液平面,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

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常见具有微侵袭性及易复发性的骨肿瘤,其发病率占我国各种骨肿瘤的14%·发病年龄以20-40岁成人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病部位以四肢长管状骨的骨端多见,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著

·主要为邻近关节面的偏心性生长、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内可见骨嵴形成

·病变周围无反应性骨质硬化,可伴有不完整的弧形骨壳形成皂泡征,横向膨胀明显,部分可见内见软组织团块及液化坏死区

img
img

男,53岁;右膝关节疼痛;CT示右侧胫骨近端可见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区,后内侧部分皮质明显变薄,部分皮质破损并形成明显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影(三角形所示);邻近动脉受压后移(蓝色箭头),内可见多发斑片状无强化液性暗区;MR示周围软组织受侵,呈PDWI压脂高信号影,病灶内部见肥皂泡样PDWI压脂高信号影,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骨巨细胞瘤

img

女,26岁,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3年复发;

图A、B,正、侧位X线片示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范围较大,病变区呈膨胀性改变;

图C横断位CT示右侧胫骨上端骨质破坏并膨大,内见巨大软组织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其内见多发液化区,腓骨上端受侵袭;

图D矢状面T1WI示团片状混杂信号影,病变呈膨胀性生长,邻近软组织肿块形成,上缘已突破关节面;

鉴别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纤维瘤(NOF)多形成于成熟非成骨性的骨髓结缔组织,好发群体为8~20岁青少年。NOF多位于下肢长骨的干骺端

·该症状与纤维性的骨皮质缺损(FCD)存在有相同组织病理学的特征,且发病的部位相似,NOF可能与FCD是同一种疾病但为不同时期症状表现。对于发生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且2年未得到自愈的患者,可能继续进展并侵及到髓腔导致变成非骨化性的纤维瘤

影像学表现

皮质型或偏心型:X线表现以侵犯骨皮质为主,沿骨长径发展,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透亮区,无骨坏死及钙化;多囊者可见纤细而不规则的骨间隔或骨嵴,病灶边缘常见硬化线(带)围绕,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较明显,其内缘可突入骨髓腔,但不累及对侧骨皮质,一般无骨膜反应,如发生病理骨折则可有骨膜新生骨形成髓内型或中心型(少见):常侵犯骨横径,由骨内呈中心型扩展,病变主要侵犯骨松质,呈单或多囊状透亮区,多囊者有不规则的骨性间隔或骨嵴,病性边缘仅见轻度硬化,局部骨皮质变薄,膨胀甚轻

·MRI信号有一定特征,对早期诊断及明确肿瘤内成分有价值。多数病灶在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反映了内部成熟的纤维组织。如细胞成分明显多于胶原纤维,则可在TW表现为高信号

img
img
img
纤维结构不良 (3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骨型) (3)
纠错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程先进 推荐
icon程先进 已点赞

最后编辑于 2023-10-06 · 浏览 4210

3 35 8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