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入3500亿后,中、日医药行业差距还有多大
转自钛媒体
随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从仿到创的价值轮换,药企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开始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为此,国内药企砸下了不菲的研发费用。根据对已上市的创新药企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创新药研发累计投入约为 3480 亿元。实际上,这仅仅是上市公司数据,加上非上市公司,国内医药研发投入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那么在投入巨额资金后,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转型走到哪一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日本作为参考,找出答案。
毕竟,不管是从人口背景、文化,还是发展轨迹层面来看,日本医药市场与中国医药市场都有相似之处。
从市值来看,日本排名前十的药企去年收入总额 1.7 万亿元,国内则为 1.01 万亿元,二者相差 1.7 倍,差距不算悬殊;但从营收上来看,国内药企与日本药企的差距明显,日本前十大药企营收是中国的 3 倍之多。
看起来,即便近些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迅速,但与日本药企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并且,这样的收入差距或许很难在短期内抹平。
因为,从产品管线布局来看,日本大药企的管线中有着不少颇具潜力的 FIC 药物,所针对的领域从消化疾病到罕见疾病再到神经疾病,药企各有所长;而国内,目前的情况则是管线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药企还在扎堆于肿瘤领域的热门靶点。
客观来讲,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毕竟,国内创新药行业起步不过十载,反观日本,第一三共、安斯泰来、武田制药等药企,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积累。
再给中国药企多一些时间,中日医药行业间的差距未必不会抹平。
中日 TOP10 药企:市值相差 1.7 倍,营收相差 3 倍
日本是亚洲制药行业的领航者,亚洲曾进入过全球制药排行榜前十名的药企,也唯有日本大药企武田制药一家。
当然,日本制药业强势不仅体现在拥有一家武田制药上。
从市值上来看,日本 TOP10 的大药企分别是第一三共、武田制药、中外制药、安斯泰来、大冢控股、卫材、盐野义、田边三菱、住友制药、小野制其中,排名最为靠前的第一三共市值为 3886 亿元,而排名第十位的小野制药市值仅为 74 亿元。总的算下来,日本前十大制药企业市值为 1.79 万亿元。
在国内,市值排名前十的大药企分别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复星医药、华东医药、石药集团、信达生物、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长春高新。这十家药企的总市值为 1.01 万亿元,占日本大药企总市值的 60%。
不过,虽然日本前十大药企总市值数字高企,但这十家药企价值分化较为明显,表现为头部药企集中,腰部药企断层。
具体来看,日本排名前五的药企,市值均在千亿元以上,而排名第九、第十位的药企,市值则断层式掉到了 108 亿元、74 亿元。
国内则呈现出头部药企较少,腰部药企较多的格局。目前,仅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两家药企市值超过千亿,剩下的 8 家药企市值均在数百亿元左右。
比起市值差距,国内药企相比日本药企的营收差距更为悬殊,达 3 倍。
日本前十大制药企业总营收为 6717 亿元。其中市值排名第二位的武田制药营收高达 2189 亿元,以绝对优势碾压前十名中的所其他药企。
而在国内,十家药企总营收不过 1991 亿元,不及武田制药一家药企的营收。其中,营收超过百亿的仅有 6 家。日本前十大药企的营收则均超过 200 亿元。
总体而言,国内头部药企相较日本大药企,无论是在市值还是营收层面,均还有不小的差距。
FIC 还是 BIC?来自日本的他山之石
当然,随着年轻的中国创新药行业不断发展,未来中国也必将会有一批药企,跻身为全球头部大药企。
但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且崎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是摸着日本这块石头过河,或许能让国内药企少走一些弯路。
在对日本市值前十药企的产品管线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相比起 FIC 药物,绝大多数日本大药企的崛起,靠的都是 me better 或者 BIC 药物。
拿市值最高的第一三共来说,过去两年来,这家药企凭借着 ADC 大杀器药物 DS-8201 异军突起,成为全球 ADC 药物领域竞争力最强玩家。但即便强悍如 DS-8201,也并非是一款 FIC 药物,而是在第二代 HER2 ADC 药物基础上升级而来的 BIC 药物。
市值排名第二的日本大药企武田制药的崛起,同样相当倚仗 BIC 药物。
武田制药是所有日本药企中,向 me better 转变最快的。日本医改后,武田制药依靠仿制药打下的基础,将药物研发重心从仿制药转移到 me too 再到 BIC。为武田制药营收做出巨大贡献的四款重磅产品亮丙瑞林微球、兰索拉唑、坎地沙坦、吡格列酮,都是通过改良创新得到的 BIC 药物。
此外,安斯泰来的拳头产品恩杂鲁胺、大冢制药的拳头产品阿立哌唑,都属于 BIC 产品。
回到国内来说,过去在 me too 药物陷入极度的内卷后,me too 战略成为了众矢之的,FIC 开始成为创新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在巅峰时期,一款 FIC 管线,即使还处于不确定的临床阶段也会获得不菲的估值。
虽然在生物制药寒冬下,投资者对于 FIC 管线的追捧不如从前狂热,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对 FIC 管线自带滤镜。
回归中国创新药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基础研究匮乏的情况下,国内创新药企想要直接进军 FIC 更像是个伪命题。
而像日本药企一样通过 me too 积累原始资本,再逐渐转向 BIC 药物,等到自身实力充足后再去挑战 FIC 药物,看起来更具可行性。
正视 BD,不可或缺的外部引擎
那么,日本大药企的这些 BIC 药物从何而来?外部引进是重要的渠道。
License in、并购日本大药企扩充管线的常规做法,也正是这些来源于外部的药物,为日本药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拿武田制药来说,其也曾在自研药物上花费不少心思,但由于自研药物屡屡碰壁,武田制药开始将眼光放到了并购这一路径上。
2008 年武田以 8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创新药企 Millennium。通过这次收购,武田制药获得了硼替佐米、艾莎佐米、骨肉瘤药物米伐木肽和白血病药物 Adcetris 等药物。其中,单是硼替佐米一款药物,就在 2014 年为武田制药带来了超 30 亿美元的销售额。
2019 年 1 月,武田制药更是以 620 亿美元吞下罕见病公司夏尔,创下日本药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也正是因为这笔交易带来的收益,使得武田制药成为第一也是唯一登上过全球制药企业 TOP10 排行榜的亚洲公司。
再比如安斯泰来,在其营收主力产品矩阵里,除了拳头产品恩杂鲁胺,叫得上名号的 Xospata、Padcev 等都来自与其他药企的合作。
事实上,不仅在日本,放眼全球收购、license in 都是药企寻找现金奶牛的重要方式。在 2015 年 -2021 年,FDA 批准的 323 种新药中,仅有 28% 是药企内部发明,其他均是源自外部或者合作发现。
回到国内来说,biotech 对于 license in 策略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熟悉。但在过去,由于一些创新药企通过 license in 策略"拼凑"管线上市,一度使得 license in 在国内充满争议。
而对于不少国内传统大药企来说,过去一直习惯闭门造车。典型如一哥恒瑞医药,历史上更多是自主研发,直到近两年才开始逐渐有零星 BD 动作。
但实际上,从日本大药企的崛起经历中我们也不难发现,license in 模式是药企不断扩充自身规模的一种必不可少手段。而这也要求国内药企在经历过去的野蛮扩张后,正视 license in,借力 license in,回归至探索自身更好发展的轨道上来。
不执着于肿瘤,多领域百花齐放
肿瘤向来是药企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内药企更是热衷扎堆于此。但从核心管线聚焦的领域来看,日本药企的选择相当多元化。
比如,武田制药五大核心领域主分别是消化、罕见病、血浆制品、肿瘤学和神经科学,其中消化领域更是其传统优势领域,诞生了兰索拉唑、维多珠单抗、富马酸沃诺拉赞等多款重磅炸弹药物。
安斯泰来的管线,则覆盖移植、免疫学、传染病、泌尿科、肿瘤学、神经科学、糖尿病并发症和代谢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尤其是在器官移植和泌尿领域,安斯泰来拥有全球领先的治疗药物和技术。
最近因为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不断突破,名声大振的卫材制药也是日本头部药企,不同于前述大药企的广泛布局,卫材制药一直专注于神经疾病,更是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深耕多年,最终才换来"回报"。
今年 7 月,卫材 / 渤健靶向 A β 单抗 Lecanemab 终于获得了 FDA 完全批准,成为 2003 年来首获 FDA 完全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回到国内来看,国内大部分药企都以肿瘤为主要探索领域,肿瘤似乎也成了各大药企研发布局的必选项。
比如恒瑞医药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半壁江山都围绕着肿瘤药物;复星医药 2022 年 40% 的营收来自肿瘤即免疫调节产品。
当然,围绕着肿瘤领域布局并没有什么错误,毕竟在肿瘤领域的确存在着庞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只不过,瘤领域药物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玩家众多,这一领域已然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
而在肿瘤之外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相比之下,这些领域或许尚未获得太多关注,在这些领域深耕,或许能够在避开内卷、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收获丰厚的回报。
总结
当下,虽然中国创新药企与日本药企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相比发展百年的日本,中国创新药行业还相当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年时间,有差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未来,中国创新药企们沿着日本的经验,叠加中国创新药自己的努力不断奋勇向前,中日创新药行业之间的差距势必将不断缩小。
最后编辑于 2023-09-28 · 浏览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