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重症肺炎患者探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从一例重症肺炎患者探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抗感染治疗无疑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对于重症CAP患者,尚不足以完全有效改善预后。目前,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案例拟通过一例重症肺炎患者,探讨糖皮质激素在严重肺部感染辅助治疗的应用。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2岁,主因发热,咳嗽、咳痰4天入院。6月3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发热前有畏寒、寒战,伴有咽部不适,无咳嗽、咳痰,当地医院给予口服头孢菌素和退热药物,体温无下降。6月6日出现咳嗽,咳少量血丝痰,体温最高达42℃,当地医院肺部CT提示左下肺肺炎,给予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联用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但仍波动在38~38.9℃之间,同时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脓痰,咳嗽剧烈时伴有胸痛及活动后气短。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阴影扩大,右肺出现新的病灶,予以莫西沙星、奈替米星静脉滴注一天后症状无缓解。6月9日在本院门诊就诊,血气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莫西沙星静脉滴注,仍有发热、喘憋,为进一步诊治于6月10日入院。
入院诊断:①重症肺炎;②Ⅰ型呼吸衰竭。
患者有吸烟史10年,平均每天20支。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15/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血常规:白细胞3.76×109/L,中性粒细胞0.875,降钙素原2.21ng/ml,C反应蛋白6.71mg/dl。血气分析(吸氧状态,氧流量2L/min):pH 7.41,PaO2 72.1mmHg,PaCO2 36.4mmHg,胸部 CT(6月9日):左下肺可见高密度实影,较6月6日明显增大,右中上肺可见斑片影。
二、主要治疗经过
该患者入院前1周发热,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并逐渐出现咳脓痰,伴有胸痛,胸部CT提示左下肺高密度影,右中上肺可见斑片状影,既往史无特殊,可除外其他肺部疾病,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此外患者在门诊诊断为Ⅰ型呼吸衰竭,血气分析提示PaO2低于60mmHg,PaO2/FiO2=248,小于300,胸部CT显示双侧肺受累,入院48小时内病变扩大,大于50%,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入院后治疗上给予抗感染、痰液引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抗感染方面:6月10日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多药联合治疗,使用该组抗感染治疗3天后,体温依然持续在38.8℃左右,且CRP逐渐升高。
6月12日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利奈唑胺注射液、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美罗培南注射液、更昔洛韦注射等药物。
6月12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首剂120mg,后80mg,每日2次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24小时后,患者体温、CRP逐渐呈下降趋势,治疗3天后体温36.8℃,白细胞9.11×109/L,中性粒细胞0.918,CRP 7.42mg/dl,较6月12日症状、指标明显缓解。
6月17日患者症状好转,停用无创呼吸机,改用鼻导管吸氧,并将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逐渐减量。
7月4日停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7月10日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消失,体温36.6℃,白细胞3.72×109/L,中性粒细胞0.565,CRP 0.2mg/dl,复查胸部CT:双肺炎性改变,较6月26日胸部CT有所吸收,给予头孢曲松钠、注射用替考拉宁降阶梯治疗。此外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给予棕铵合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祛痰治疗以及肠外营养等支持治疗。
7月15日,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三、讨论
(一)重症肺炎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该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6月3日出现发热,3天后胸部CT提示左下肺肺炎,6月9日胸部CT显示病变扩大大于50%,同时出现呼吸衰竭。文献表明,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除机体反应性低下,如老龄及伴有酗酒、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外,还有一大类即为对于感染的过度免疫炎症反应,包括发生脓毒血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CAP的死亡特别是住院早期死亡者大多属于对于感染过度免疫炎症反应。
糖皮质激素抗炎和免疫抑制可起到反式阻抑作用,能限制早期炎症细胞的普遍激活,阻断炎症的“瀑布样”连锁反应,有效减少了自身组织在机体扩大的应激反应中所受炎症介质“双刃剑”的损伤,使机体对应激耐受性增强,为炎症和感染的最终控制提供了时机。因此重症肺部感染时,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肺的渗出、损伤,改善氧合功能,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从而减少重症肺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二)糖皮质激素使用指征
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缺少大宗病例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日本肺炎指南推荐选择性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其指征是肺炎并发呼吸或循环衰竭、PaO2≤60mmHg和病毒性肺炎。本例患者为一例重症肺炎,并发Ⅰ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按照此标准,符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
对于病毒性肺炎,由于现在尚无有效药物对抗病毒感染,因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应非常谨慎地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类药物的使用既可以得到显著疗效,但也可以使病情恶化、感染扩散[1]。
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缺少大宗病例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日本肺炎指南推荐选择性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目前研究证据显示低剂量激素可降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CAP患者的28天死亡率[2]。也有研究 提出[3]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降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休克患者28天病死率。
一项发布在JAMA杂志上的RCT 研究比较了甲泼尼龙组(0.5mg/Kg,3次/日,连续5天)和安慰剂在急性期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后,结果显示甲泼尼龙组降低了治疗失败率,特别是在影像学改善方面更有意义,两组患者在病死率及副作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三)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疗程
本例患者使用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首剂120mg,后80mg,每日2次,激素使用当天,体温呈下降趋势,连续使用3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炎症指标明显改善,剂量减至40mg,每8小时1次,后每隔3~5天减总量的1/3,减量为24mg/d时,改为口服甲泼尼龙片,使用4天后停用,激素使用天数为21天。
近年来,重症肺炎中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尚无循证医学肯定的结论,但应视不同情况和不同目标而定,遵循个体化原则,用尽可能小的剂量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Agusti[4]等学者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不仅抑制炎症反应,而且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后较好。
大多数研究采用氢化可的松 200 ~ 300 mg/d,地塞米松 5 mg/d,泼尼松或甲泼尼龙 20 ~ 50 mg/d 或 1 mg/Kg/d,应用时间 3 ~ 10 天不等,平均疗程为5天[5]。
另有资料显示[6],甲泼尼龙80~160mg/d的剂量可使大部分患者(大约85%)病情得到缓解。一般推荐剂量,甲泼尼龙80~320mg/d静脉注射,分8~12小时1次,连续应用3~5天后逐渐减量;对于极重型患者,可以考虑加大剂量至320~640mg/d,连续冲击3~5天,不宜持续应用。
我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中推荐小剂量激素(氢化可的松不超过 300 mg/d),疗程5 ~ 7天,当患者能够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即可停用皮质激素。
总结
本例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病情发展迅速,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抗感染、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在疾病发展早期,准确把握时机,及时给予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最终患者好转出院。但是,糖皮质激素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运用是把双刃剑,应视不同情况和不同目标而定,遵循个体化原则,用尽可能小的剂量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最后编辑于 2023-09-26 · 浏览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