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丨NO21:血球仪三分类被淘汰,是时代所需


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动、转化、迭代、更新、出现和消失,从有生命的事物,到无生命的事物,从分子,到星球,都是这个规律。

同理,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的发展、医疗手段的升级,我们对于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方式方法,也在不断进步。现如今,已经不是一台显微镜,一个半自动机器,开个三大常规就能诊断病情的时代了。“大数据”“智能化”“AI”“疾病复杂化”的到来,让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必须遵守的生存规则。

这一点,通过血球仪的发展,就能看到。
曾经三分类的出现,风靡一时,影响了医疗诊断的半壁江山,但如今如果谁还用三分类,那基本可以和“耽误病情”画上等号。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这却是事实。比如下面的案例。
【病例简介】
患者女,5岁,因头晕、面色苍白、乏力2个月而就诊。使用KX -21三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查结果:WBC 5.0 ×10^9/L,RBC 2.59 ×10^12/L,Hb 80g/L,PLT 182 ×10^9/L,LYM 0.796,MXD 0.037,NEU 0.167。但看血常规,结果并没有太大异常。
后去往别家医院,用五分类仪器检测,仪器提示:原始细胞。

随后做末梢血涂片染色检查:幼稚细胞36%。
临床进一步做骨穿,通过细胞学、免疫组化等检查,最终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

图片为L1骨髓报告单,非上述文字案例
【检验医师分析】
以前使用的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大多都是采用电阻抗识别白细胞直径、体积大小来分类,它不能区分幼稚、嗜酸、嗜碱、单核细胞,不能识别血液寄生虫和胞质内异常成分,更不能识别各种异常的血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病变和有核红细胞。低百分比的幼稚细胞、幼红细胞和不典型淋巴细胞,难以通过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得到警示或发现微小图形变化。

充分认识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金标准不是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所能替代的,尽管高年资的检验医师能通过直方图分析一些标本,但其潜在漏诊因素仍然存在。
因此,在三分类时代,为避免出现漏诊或误诊,确保检验质量,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必须同时做末梢血涂片染色检查。这大大加大了检验科室的工作量,降低效率的同时,还要面临漏检的风险。
所以五分类的出现,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它能大大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也能提升检验质量。

如今我们对于血细胞的检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阻抗法,而是加上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加持,比如鞘流技术、激光散射、荧光染色技术、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图像分析等等。


可以说,五分类的出现,让血常规的检测,从二维升级到了三维。
说了这半天,搞得我好像要做广告似的,其实不是,不过也可以说是,我要做的广告就是所有的质量过硬的五分类血球仪。体外诊断的优质发展,是助力医疗的高效保障。好的仪器,永远是服务临床也可以满足临床的。
参考资料
《检验医师临床案例分析》,张晓宁,王文正,陈凌云主编
《迈瑞血球仪使用手册》等
最后编辑于 2023-09-25 · 浏览 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