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一点小知识(DRGs,疾病与手术操作编码知识13)
消化系统(K00-K93)是一般组合分类章。包括口腔、涎腺和颌疾病;食管、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大(小)肠、阑尾、腹膜、肝、胆囊胆道和胰腺疾病等,痔 疮与肛周静脉血栓形成(K64)也分类于此章。不包括肿瘤(C00-D48),症状、 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R00-R99)等。
编码规则:悬雍垂肥大、后天性小口畸形以及腭粘膜炎症等口腔粘膜疾病均编码于 K13.7(口腔粘膜其他和未特指的损害)。贲门肿瘤,分类于胃的肿瘤;贲门其他疾病,均分类于食管。血管的疾病主要分类于循环系统,但肠血管缺血(坏死) 导致的肠疾病分类于消化系统的K55(肠血管疾患)。消化道出血临床应明确具体病因及出血部位,只有未指明时,才允许编码于 K92.2(未特指的胃肠出血)。巨结肠临床未明确先天性或后天性时,假定分类于后天性巨结肠 K59.3(巨结肠,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消化性溃疡按急慢性和并发症(穿孔、出血) 进行分类。临床上放射性食管炎、化学性食管炎、手术后食管炎、食管脓肿、贲门炎等食管炎症性疾病分类于 K20(食管炎); 结核性食管炎编码于 A18.8†K23.0*;真菌性食管炎分类于 B49。不包括食管糜烂(K22.1)和反流性食管 炎(K21.0)。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伴有食管炎的编码于 K21.0,不伴有食管炎的编 码于 K21.9。
阑尾炎临床应明确急慢性及并发症(弥漫或局限性腹膜炎、 穿孔、脓肿)。单纯急性阑尾炎编码于 K35.8;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 (包括破裂、穿孔)编码于 K35.2,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包括腹膜脓 肿,伴或不伴穿孔)编码于 K35.3,不允许再编码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分类于K35(急性阑尾炎)。
疝(K40-K46)包括先天、后天及复发性疝。不包括先天性 膈疝(Q79.0)和先天性食管裂孔疝(Q40.1)。腹股沟疝及股疝临床应明确单、双侧,一侧同时存在直疝和斜疝时按照单侧腹股沟疝编码。疝同时伴有梗阻和坏疽时,应按伴有坏疽编码,不允许再编码伴有梗阻。
功能性消化不良(K30)在临床排除器质性病变等其他疾病后,方可分类于K30。心因性所致的消化不良编码于 F45.3。无明确病因的消化不 良编码于 R10.1。
肠炎临床应区分感染性(A00-A09)和非感染性肠炎(K50- K52)。克罗恩病[局限性肠炎]分类于 K50,溃疡性结肠炎分类于K51。肠憩室病(K57)临床应明确具体部位(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及并发症(穿孔、脓肿)。不包括先天性肠憩室(Q43.8)、阑尾憩室(K38.2)、 麦克尔憩室(Q43.0)。临床同时存在小肠和大肠憩室病伴穿孔和脓肿时编码于 K57.4,不伴有穿孔或脓肿编码于K57.5,两者均不允许再按小肠或大肠部位分别编码。部位未特指的肠憩室病(K57.9)一般情况下不作为主要诊断。
肛裂和肛瘘伴有脓肿或蜂窝织炎,分类于 K61(肛门和直肠区脓肿),不允许再编码 K60(肛门及直肠区的裂和瘘)。
痔疮临床应明确具体部位(内痔、外痔、混合痔),其中内痔按临床表现分为 I-IV度,编码于 K64.0-K64.3;外痔编码于K64.4-K64.5。
腹膜炎临床应明确急慢性,男性盆腔腹膜炎编码于 K65.-, 女性盆腔腹膜炎编码于 N73.3-N73.5。新生儿腹膜炎编码于 P78.0-P78.1;产褥 期腹膜炎分类于 O85;阑尾炎伴有腹膜炎分类于 K35;肠憩室病伴有腹膜炎分类于 K57。如分类中已表达腹膜炎,不允许再编码K65(腹膜炎)。
胆石症(K80)临床应明确具体部位(胆囊、胆管)及是 否伴有急性或慢性的胆囊(胆管)炎。如胆囊结石不伴胆囊炎编码于 K80.2;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编码于 K80.0。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和胆囊炎,编码于 K80.4(胆管结石伴有胆囊炎)胆管的闭塞或狭窄伴有胆石症分类于 K80.- (胆石症),不伴有胆石症编码于 K83.1(胆管梗阻)。肝硬化临床应明确急慢性及具体病因(药物、酒精、病毒、 中毒等)。存在多种病因时,可分别编码。肝硬化失代偿期编码于 K74.6 ,并可编码临床表现,如门静脉高压(K76.6)、脾功能亢进(D73.1)。
最后编辑于 2023-09-25 · 浏览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