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由于导尿消毒不慎引起医源性化学性尿道炎
临床导尿是很普通常见的一种诊疗技术,其操作过程大致包括消毒(二次)、自尿道口插入导尿管、检查导尿管是否在膀胱内、生理盐水注入球囊管、体外固定导尿管等。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消毒,目的是预防细菌性尿路感染,但是如果消毒过程中碘伏液过多不慎使其进入尿道口内,或有意识直接消毒尿道口,异致尿道口内存留碘伏液时,则插入导尿管,碘伏溶液被带入尿道,尿道黏膜就会造成化学性损伤,患者立即会有尿道的灼烧疼痛感,甚者由于患者不能忍受其痛苦要求立即拔除尿管,随之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这就是医源性化学性尿道炎。
医源性尿道炎多发生在男性,可能系男性尿道口相对较开,消毒液更易进入尿道所致。导尿包内碘伏浓度一般为0.5%,浓度虽不高,但足以刺激尿道粘膜造成损伤。临床见一例阴囊瘙痒患者,连续用普通医用碘伏(1%浓度)消毒,一日两次,3天后阴囊皮肤化学性损伤,灼烧性疼痛感明显,阴囊皮肤部分皮革样,见渗出,经抗感染、局部清洁湿敷等治疗约1月才告愈。可见连续多次用碘伏,薄弱部位的皮肤也会受损。笔者亲见3例男性患者,1例胆石术后尿潴留导尿,护士两次均未采取从尿道口螺旋向外式消毒,直接越过尿道口消毒,碘伏液溢入尿道口内,插入尿管患者立即呼尿道灼热疼痛,2小时不能缓解,被迫拔除尿管,随后尿频、尿急、尿痛,经抗炎等对症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另有2例素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住院输液睡着导致尿潴留导尿,护士两次均采取从尿道口螺旋向外式消毒,但碘伏液过多而溢入尿道口内,插入尿管患者也立即呼尿道灼热疼痛,第二日拔除尿管,患者感尿频、尿急、尿痛,经抗炎等对症治疗6天后症状才明显好转。
总之,医源性化学性尿道炎不可轻视,因为这不仅仅增加患者痛苦和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可能成为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导尿操作一定要规范,注意消毒时碘伏液不要太多,不要溢入尿道口内,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尿道损伤!
最后编辑于 2023-09-17 · 浏览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