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双毒学说”在风湿痹病领域的应用研究探幽

发布于 2023-09-12 · 浏览 1018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4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摘要:“毒”是中医病因学重要的概念之一,《黄帝内经》为“毒”邪致痹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该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随着对“毒”邪理论的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毒”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双毒学说”在风湿痹病领域的提出和应用,亦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认同。因此,本文从“双毒学说”的形成、含义及分类、致病特点及传变规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全面认识“双毒学说”,探讨其在风湿痹病诊治中的价值,推动“双毒学说”理论体系在风湿痹病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毒学说;风湿痹病;毒邪;理论探讨;应用研究

    风湿痹病是一类慢性系统性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传统理论认为风湿痹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等邪气痹阻经络,但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与古代大有不同,病情亦有所异,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知,风湿痹病的病变特点已经远远超出传统“三因致痹”的致病范畴。由此,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毒”在本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3]

应森林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师从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奠基人王兆铭先生,从事中医药防治风湿痹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30余年,以经典为宗,杂以多年临证经验,不仅将“三因致痹”诊治思路应用于风湿痹病治疗中,而且率先提出“双毒学说”理论,认为“双毒”亦为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痹病的主要病因病机,风湿痹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外感邪毒、内生伏毒有关,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4-6]。现探讨如下。

1. 双毒学说的形成

“毒”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医病因学重要的概念之一。

“毒”,始于先秦时期,《周易•隆墙卦》载:“六兰,嗤腊肉,遇毒。”这是目前可以追溯的、最早关于毒的记载,意为中毒之意;但同期亦有认为毒药为治病之药,如《周礼•天官》亦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至《黄帝内经》始,书中载有如热毒、寒毒、燥毒、湿毒、清毒和大风苛毒等关于“毒”的症状或病名[7],逐渐奠定了毒邪致病的理论基础。其后,历代中医大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许叔微、陈言、张子和、朱丹溪、张景岳等,不断补充和完善“毒”的科学内涵,“毒”的中医学概念及应用日臻成熟[8, 9]

毒的基本义为勿近之草,有毒之草,如《说文解字》载:“毒,厚也,害人之草。”中医引申义为对人机体或思想有害及有毒的物质,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10]。关于“毒”的产生、发展和致病特点等机制研究,涉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名”“证候”“症状”“治疗”等诸多方面及层次,这是一个不断开拓、连渐深入的认识过程[11]。及至当代,应森林教授带领团队详查风湿痹病病因病源,师古而不泥于古,对风湿痹病与“毒”的理论与临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整合多种的临证思维以及诊治理念,最终提出“双毒学说”理论治疗风湿痹病,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与认同[12, 13]

2. 双毒学说的含义及分类

2.1双毒学说的含义

“毒”为象形字,亦是会意字[11]。象形字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词的本义,会意字可以反映其引申义。毒草是“毒”的原本之义,在中医学中泛指一切对机体有害的思想或或物质等因素,引申为多重含义。或为病因病机,如《素问》云:“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或指药物的偏性,即致病或治病的双重作用,如《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或指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如《金匮要略心典》谓:“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或指具体的病证,如《金匮要略》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由此可见,“毒”之本义到中医学的引申义,是从具体“害人之草”到抽象的“中医理论”引申,分析和提取“毒”的中医学特征,风湿痹病从“毒”论治理念逐渐得到关注和接受,认为其基本病因学为“毒”,概而言之大致分为内、外之毒,即“双毒”[10, 14]

2.2双毒的分类

“双毒”,简而言之分为“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4]

  “外感邪毒”指从外界环境中进入机体导致疾病的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属于自然之气,顺应自然规律,为正常之气;然六气或是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当司而不至,或是不当司而至,演变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机体不能及时的调节与之适应,则为六淫邪气;其后,如清•李用粹之《证治汇补》云:“风流走不定,久则变为风毒。”《诸病源候论》亦云:“风气相搏,变成热毒。”邪正交争,变化莫测,邪稽留不减,久踞不散,邪盛正衰,邪进正退,邪进之甚则化为毒,故根据其原本病邪的属性,化生六毒(即邪毒),如热毒、寒毒、湿毒、燥毒、风毒等,即所谓“六气为常,六淫为异,六毒为变。”另外,外感邪毒除了包括风毒、热毒、湿毒、寒毒等传统邪毒外,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致病菌、有害物质等多种致病因素,亦属于外感邪毒的范畴[15]

“内生伏毒”是由伏邪与毒邪组合而成的复杂概念,是导致风湿痹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毒邪,包括痰毒、瘀毒、水毒、浊毒、虚毒等[12]。伏邪泛指诸郁、诸虫、痰浊、饮食、积气、淤血、蓄水、内生五邪等诸邪气入于内,兼有病理与病生双重属性,若未能及时清除,伏于体内,伏而不觉,逾时而发,待机而作的一种病邪[16]。伏邪善于敛藏,起始势微,深伏隐匿,或随气血流行,或遂经络走窜,诸郁、诸虫、痰浊、饮食、积气、淤血、蓄水、内生五邪等多种邪毒相兼为病,正气渐亏,邪动态传变,积聚渐强,日久则化作伏毒,完成“伏邪→伏毒”的转化。因此,伏毒是伏邪在风湿痹病中的一种病因学概念,伏毒亦是具有伏邪的临床特征。

此外,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和对立的关系,“双毒”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和并存的。或外感邪毒直入形成内生伏毒,或内生伏毒蓄积后感受外感邪毒,侵袭皮肤、肌肉、筋骨、气血、脏腑等,“双毒”具体可分为“外感邪毒盛内生伏毒轻、内生伏毒盛外感邪毒轻、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并盛”等特殊类型。

3. 双毒的致病特点及传变规律

3.1 发病急骤、暴戾酷烈

清•吴谦《医宗金鉴》云:“因毒热攻胃而成,故热毒上发,龈肉赤烂痛疼,曰臭血出,牙枯脱落,穿腮蚀唇,病势危急。”毒常来势凶猛,耗气动血,内陷心营,则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肌炎、成人still病等风湿痹病急性期病势危急;亦如清•尤怡(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也。”无邪不有毒,无邪不成毒,毒可附于亢盛之邪,亦可多邪聚类,化生成毒。如燥毒深重,耗伤津液,蕴结成毒,致口眼干燥、大便秘结、皮肤干裂等[17]症状;如热毒炽盛,或寒毒、湿毒郁久,化热化火,成火热毒邪,迫血妄行,败血伤阴,而见壮热面赤、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出现畸形等症状[18],故“双毒”致痹具有发病急骤、暴戾酷烈的特点。

3.2 病症复杂、易结善变

清•张璐《张氏医通•厉风》云:“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病之重者也。”五脏六腑,皆能被“毒”所伤;清•髙秉钩《疡科心得集•瘍证总论》亦云:“外证虽有一定之形,而毒气之流行亦无定位。故毒入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脾则腹疼胀,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由于气候因素、人文因素、卫生设施、地域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的不同,入五脏或六腑亦皆各有变症变象,或腹疼胀,或喘憋咳嗽,或手足逆冷,或痉挛晕厥等等,如清•吴又可《温疫论》对于双毒之毒邪的致病特点,总结很精炼的一句话,云:“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故“双毒”致痹具有病症复杂、易结善变的特点。

3.3 兼夹为病、损络伤正

毒可内生,亦可外受[19]。毒邪致病,常常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毒邪导致风湿痹病的发生,而是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毒邪共同导致风湿痹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云:“肉膳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如果机体脏腑功能异常,气血津液失衡,阴阳寒热失调,久之损络伤正,正气渐微,或外感邪毒入于内,不能御毒于外,或内生伏毒深伏于内,不能及时清除,则多种毒邪并存与体内,故《伤寒六书》所云:“合病者,二阳经或三阳经同受病,病之不传者也。并病者,一阳经先病,又过一经,病之传者也。”合病与并病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双毒学说理论的特点,热毒、湿毒、痰毒、瘀毒等多种毒邪同时或先后侵袭机体[20],故“双毒”致痹具有兼夹为病、损络伤正的特点。

3.4暗耗精血、伏而不觉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天行温病论》云:“其冬月温暖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喧热,温毒乃发,则肌肉斑烂也。”风湿痹病多是慢性的全身性系统损害,可因温度、湿度、季节、体质、饮食等原因,根据病邪性质和人体正邪斗争的结果,毒邪(尤其是伏毒)未必一定感时立发,亦有伏而后发,待耗伤机体之正气,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机体功能丧失,下一次感受邪毒,引动潜伏于伏毒发病,初始病轻,甚至不自知,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损害人体机能[21] ,故“双毒”致痹具有暗耗精血、伏而不觉的特点。

4. 双毒致痹的治疗特点

4.1 双解消肿,祛毒务尽

“毒”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病机,双解是针对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既是外解邪毒,内排伏毒,故名“双解”[5];无论是外感邪毒,还是内生伏毒,皆是包含很多类型的毒邪,如热毒、湿毒、寒毒、痰毒、瘀毒等等,且各邪毒常常兼夹为病,存在外感邪毒盛内生伏毒轻、内生伏毒盛外感邪毒轻、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并盛等情况,“双毒”种类及轻重虽有不同,但各种证型都会耗伤正气、伤及脏腑、煎熬津液,故在风湿痹病的诊疗中需要“祛毒务尽”,如外感邪毒之热毒炽盛,易耗气动血,则侧重于清解热毒,如生石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连翘、金银花等药;内生伏毒之瘀毒炽盛,内聚阻滞气血经络,则侧重于通达治毒,如土鳖虫、水蛭、桃仁、三七粉等药,勿使毒邪留恋,顽固难愈;此外,基于双毒学说,认为肿胀既是风湿痹病患者可自行描述的症状,亦是医者便于观察的体征[6];相比于风湿痹病的疼痛症状,肿胀更加难以治疗,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而十分重视“消肿”,常用萆薢、地龙、车前草、通草、萹蓄、瞿麦等利水渗湿消肿之药。

4.2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病”是针对某一类型的疾病的病理概括,“证”是针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基于“双毒学说”诊治风湿痹病,遵循“先辨病后辨证、辨证重于辨病”的原则;先辨病则是因风湿痹病种类确定整体思路,明确风湿痹病的大致病因病机;后辨证则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进一步锚定风湿痹病的选方用药;以西医的病结合中医的证,衷中参西,以中药的功效结合现代药效学,从中西医从多方位整体对“双毒”的种类进行判断,病证结合,精准把握病证发展规律,随证治之。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外感邪毒之热毒为主,多用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如生石膏、紫草、半边莲、半枝莲、金银花等药,缓解期以内生伏毒之痰瘀之毒为主,多用半夏、胆南星、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土鳖虫等药,病证结合,衷中参西,辨病辨证,疗效甚佳[10]

4.3 扶正祛邪,重视脏腑

补益正气实为治疗风湿痹病之核心[22]。清•林偑琴《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侵。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基于“双毒学说”理论,重视“虚”在风湿痹病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气亏虚,营卫不足,腠理稀疏,气血凝涩,久则成痹,如《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正气亏虚是风湿病的发生必然条件,扶正补虚需贯穿风湿痹病治疗的始终。临症用药上虽以解毒之药为主,亦必配伍扶正补益之品,常用补益药物有黄芪、红景天、党参、白术、鸡血藤、寄生、牛膝等补肾健脾,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重视脏腑功能协调,方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使风湿痹病患者正虚得扶,毒邪得祛,机体保持健康。

4.4 知常达变,杂合以治

风湿痹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存在其本身的变化特点,全面诊察分析,掌握其大致动态演变过程,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双毒”,防止其发展和转变,此谓之“不变”或“知常”。其次,风湿痹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与个人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病邪性质、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会出现的多种复杂的演变可能,治疗方面应当结合伴随脉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中辨清病证的真实属性,因象辨机,因机症治,随证施治谓之“达变”。故知常达变是“双毒学说”理论重要治疗特点。

此外,由于风湿痹病范畴广,“毒”的种类繁多,且兼夹为病,存在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等特点,单一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尚不能令医患双方满意,故如《黄帝内经》云:“圣人杂合以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译。”将中药内服与外用、非药物疗法等有机地结合,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的综合治疗(即杂合以治),对于提高风湿痹病疗效亦是尤为重要。

5. 展望

“双毒”,简而言之即是“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外感邪毒”指从外界环境中进入机体导致风湿痹病发生的邪毒,包含风毒、热毒、湿毒、寒毒等,“内生伏毒”是由伏邪与毒邪组合而成的复杂概念,是导致风湿痹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另一重要毒邪,包括痰毒、瘀毒、水毒、虚毒、浊毒等。本文从“双毒学说”的形成、含义及分类、致病特点及传变规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但今后还需将“双毒学说”在风湿痹病领域的生物信息学、药理组分学、基因组学、肠道菌群等开展研究和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推动“双毒学说”理论体系在风湿痹病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钟霞, 焦华琛, 李运伦, 等. 瘀毒概念探微[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34(06):2377-2380.

 [2]         刘维. 毒痹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01):15.

 [3]         林瑞, 钱旻瑜, 朱文, 等. 干燥综合征毒邪致病研究进展[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3):171-177.

 [4]         吕柳, 马悦宁, 陈彦竹, 等. 基于“双毒学说”探讨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J]. 四川中医, 2020,38(03):26-28.

 [5]         吕柳, 陈彦竹, 王奕斌, 等. 基于“双毒学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时医案分析[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9(08):55-58.

 [6]         何烜, 马悦宁, 吕柳, 等. 基于“双毒学说”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J]. 环球中医药, 2020,13(09):1503-1506.

 [7]         刘宁, 赵进喜, 贾海忠, 等. 毒邪致病,急危疑难;从毒论治,重在审因[J]. 环球中医药, 2021,14(12):2166-2169.

 [8]         王倩, 陈文强, 黄小波. 中医学“毒”的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 2017,36(08):756-760.

 [9]         钟霞, 焦华琛, 李运伦, 等. 毒邪实质刍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22(05):88-91.

[10]        吕柳, 马悦宁, 应森林. “以毒立论”在治疗痹证中的应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4(04):707-709.

[11]        吕柳. 双解消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证)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12]        王文炎, 王进军, 黄裳, 等. 基于“双毒学说”探讨藤龙四土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J]. 中医学报, 2022,37(01):104-108.

[13]        肖涟波, 席智杰, 程少丹, 等. 施杞从热毒痹论治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51(12):1-4.

[14]        吕柳, 马悦宁, 应森林. “以毒立论”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38(02):164-166.

[15]        应森林, 孟静岩, 肖照岑. 以“毒”立论谈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J]. 环球中医药, 2010,3(05):344-346.

[16]        刘燕, 吴耀松, 刘俊, 等. 内生伏邪实质及致病特点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56(02):27-29.

[17]        王奕斌, 吕柳, 魏昌林, 等.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9(05):70-72.

[18]        应森林, 孟静岩.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探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2):60-61.

[19]        赵昌林. 论毒邪病因学说[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25(01):80-83.

[20]        刘南阳, 李振华, 史彬, 等. 合病、并病研究述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25(11):1490-1491.

[21]        渠源, 张伟, 贾新华. 基于伏毒学说论治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J]. 中医杂志, 2020,61(09):776-780.

[22]        席崇程, 张杰, 王彤. 补益正气治疗痹症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05):611-613.

“双毒学说”在风湿痹病领域的应用研究探幽_吕柳.pdf (270 KB)

最后编辑于 2023-09-12 · 浏览 1018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